【摘 要】
:
本文以现代“颓废”诗人邵洵美为个案,通过对诗人邵洵美的“颓废”历程的还原,“颓废”姿态的考察,挖掘被遮蔽的文学史实,探寻“颓废者”邵洵美在感官书写之下的底蕴,重估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颓废”诗人邵洵美为个案,通过对诗人邵洵美的“颓废”历程的还原,“颓废”姿态的考察,挖掘被遮蔽的文学史实,探寻“颓废者”邵洵美在感官书写之下的底蕴,重估邵洵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贡献,进而探讨“颓废”的美学价值及“颓废者”的悲剧宿命。第一章,追溯中西“颓废”的源流,分析作为现代美学概念的“颓废”,并结合邵洵美这一具体个案,分析“颓废”恐慌下的邵洵美及其研究现状。第二章,动态展示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邵洵美与英法唯美-颓废主义的遇合过程。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诱惑”与上海城市经历中的惊颤体验奏响了邵洵美“美的历程”的序曲,催生了他对城市“花一般罪恶”的抒写。第三章,还原邵洵美的“颓废”历程。第一部分讨论邵洵美的诗歌诗论,邵洵美的诗歌完全放弃了道德化的关照,但却不包含猥亵之意,而是以严肃的态度、虔敬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这是他感官书写之下的底蕴。第二部分兼及邵洵美的日常生活与办刊实践,他的服饰、行为、个人嗜好、家居装饰、办刊方针、编辑理念、图书装祯等方面处处表现出唯美-颓废的异质色彩,集中体现了邵洵美关于艺术与审美的理想。第四章,考察“颓废”及“颓废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际遇。现代文学似乎产生了一种“颓废”恐慌,凡涉“颓废”即遭腰斩,更谈不上审美价值的开掘。邵洵美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了都会的灵魂与光暗面,与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有着对接,他的“颓加荡”的诗歌更彰显了这位“颓废”诗人“颓废”姿态的彻底与无畏。结语,“颓废”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特征和意识形态的超越性。邵洵美等人的唯美-颓废主义实践以其对审美精神的守望与开掘,追求自由、坚持独立的文化姿态,在现代文学艺术规律建设和发展中的努力与创作实绩成为现代文学史无法抹煞的存在。但对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由于现代性经验的缺乏,难以具备西方“颓废”的现代审美品格成为一种必然,颓废者难逃其悲剧宿命,“颓废”诗人邵洵美因此成为一个悲剧。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短期集中模拟培训与定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4月~2014年12月在北京潞河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CRRT培训的初学学员根
本文对神华黄骅港煤炭卸车作业生产数据和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将卸车作业流程的作业量和作业效率作为自变量,卸车流程耗电量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耗电量与
何郢遗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区东北约6公里,现存面积近5000平方米,平面近圆形,中部略高,周边较平坦,属于本地区较常见的台地型聚落遗址。2002年秋,该遗址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家庭制度、价值取向、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是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的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写作能力的高低有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成绩。目前,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小学生面对写作时的态度似乎显得不够积极,总体的写作能力水平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许多学者与教师研究的课题。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十分渴望获得既能适应时代变化,又有效可行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本文从前辈们对作文能力与作文教学的理论观点出发,查阅了国内外名家对
通过对苏南自然村落的调研和比较,总结了形态规律及其变异的特征、空间特征和视觉特征。梳理出村落形态要素。通过案例操作实践对自然村的形态保护和延续提出建议。
<正> 协调,是指主持人把握整体节目使之调合、合谐的节奏;配合,是指主持人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好节目任务,既要绿叶扶红花,也要红花适绿叶。台上台下都需要
<正>信用卡作为现代便捷的支付工具,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支付方式。近几年,国内信用卡市场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持卡人数最多、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
曾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也是颇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以六十余年持续不断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曾卓是一位用自己内心的爱不懈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规定配偶一方因法定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没有过错的一方有权对对其损害要求赔偿的民事救济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体现法律公正和保护弱者的原则。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