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福克斯纳作品中的替罪羊形象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南方作家,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及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虚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的败落感到困惑,也对现代社会的替罪羊机制感受至深,在创作中反复着墨于替罪羊现象,他在《八月之光》、“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我弥留之际》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替罪羊。本文将从种族、阶级、家庭三个层面分析福克纳的这三部作品,指出文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分别是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家庭的冷漠,同时身处困境的他们尽管极力反抗,抗争悲惨的命运,但仍无济于事,只能沦为了种族、阶级、家庭孱弱无力的牺牲品和替罪羊。福克纳通过替罪羊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传统的美国南方社会,揭示了南方传统观念文化对人的毒害与摧残。   本文通过剖析《八月之光》中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身份问题,指出其身份模糊是社会压力和种族歧视的结果,并且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使他成为了种族主义传统观念的牺牲品;又通过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的行为和成长环境,揭露当时生在美国南方的女性的困境,反映父权制和南方淑女观对女性的压制与残害;再通过分析《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仑一家探讨了主人公达尔的悲剧成因。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福克纳的创作内涵及其人文主义关怀。  
其他文献
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福克纳后期作品《寓言》中的耶稣式人物形象,并结合二十世纪具体的文化语境,探索了福克纳塑造耶稣式人物的原因及其深层意蕴。同时,本文还结合美
夏目漱石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立意深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梦十夜》是夏目漱石的前期作品,是依托梦境的文学创作。国内外学界对《梦十夜》的研究涉及爱情、命
由于小说翻译中风格不对等之难点,所以这种现象在诸多方面都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作者采纳利奇、申丹等学者的文体分析方法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试图在对翻译实践中产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