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翻译中的文体不对等——以林语堂小说《朱门》汉译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说翻译中风格不对等之难点,所以这种现象在诸多方面都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作者采纳利奇、申丹等学者的文体分析方法和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试图在对翻译实践中产生的文体不对等现象进行定义、分类等方面做得更好些;进而通过对林语堂小说《朱门》的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如何弥补这些文体非对等现象的翻译策略。  研究表明,要补偿翻译中的文体不对等现象,需要译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洞察力:(1)源语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源语文本作者的意图,(2)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写作风格,(3)源语文本读者和目标语文本读者的不同期待,(4)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不同文化、文体规范、文学规约等。只有在翻译过程中把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对文体不对等现象的补偿才能在目标语译文中达到功能对等。
其他文献
巴赫金对话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旨在强调翻译是一个由作品、译者、读者等主客体参与过程,彼此间相互协商交流,互为他者,在社会外位性参与对话的作用下,各种声音在译者这一中介的调
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福克纳后期作品《寓言》中的耶稣式人物形象,并结合二十世纪具体的文化语境,探索了福克纳塑造耶稣式人物的原因及其深层意蕴。同时,本文还结合美
夏目漱石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立意深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梦十夜》是夏目漱石的前期作品,是依托梦境的文学创作。国内外学界对《梦十夜》的研究涉及爱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