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乡村成为了当下中国的文化热点与艺术议题。本研究尝试从电影学出发,结合电影伦理的相关知识,分析2008年以来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以期思考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儿童的教育、成长、命运、关爱、保护等时代和社会命题。研究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分析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历史观照和学术视角;第二,从伦理视角开展对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多维审视;第三,基于伦理视角分析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第四,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第一部分,在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历史观照和学术视角方面。首先,在历史观照方面,“十七年”时期乡村儿童形象一方面表现儿童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另一方面从现实主义的角度,通过乡村儿童形象展现现实生活,塑造出新时代的小主人。文革期间乡村儿童形象主要抒发革命情感,形象多以“高、大、全”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儿童形象性格鲜明,通过乡村里儿童形象洞悉社会文化历史。2008年以来,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显得更加多元以及更加成熟。其次,在艺术视角方面,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是电影艺术形象的重要谱系和类型,需通过具有独特的电影造型表现手段来展现,且要有自己独特的话语表现空间。再次,在伦理视角方面,乡村儿童形象具有社会意识,同时也因为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它能够联系到乡村伦理、家庭伦理和文化伦理等,使形象更加丰满与深刻。第二部分,乡村儿童形象的类型和影片的题材与现实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研究通过对电影所呈现在乡村儿童形象的现实图景的分类,进而剖析其现实图景中的伦理体现。但是对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塑造,由于其内在属性和意义是多义的,甚至在乡村伦理、家庭伦理和文化伦理等都有呈现,不同社会现实也都有展示,所以本环节对于乡村儿童形象的分类要进行梳理和总结。笔者通过对2008年以来影片梳理发现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主要分为积极乐观和健康成长、双亲和留守家庭、单亲重组家庭和失去父母、受虐害和被拐卖被遗弃被抱养共四个类型。第三部分,在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方面。在艺术成就方面,2008年以来中国电影乡村儿童形象涉及的题材多样、反映的问题多样、形象类型多样。不足体现在乡村儿童形象刻画、表现中过度的性、暴力、恐怖等场景、情节展示,儿童成人化现象和主创人员缺少足够的道德责任和艺术良知等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在伦理反思方面。本研究认为未来的乡村儿童形象塑造,更应该注意其中的“情、理、法、真、善、美”等命题,应当将乡村儿童置放在被保护、被关爱的良好教育、成长等社会语境当中来加以塑造。此外,乡村儿童所遭遇来自社会、家庭的种种不幸,这些都是现在文明社会不应该有的视角场景,很遗憾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出现了。无论影视工作者是出于艺术追求也罢,还是处于商业吸引眼球也罢,在笔者看来,站在伦理视角,这些都是值得考量,是需要委婉表达、含蓄表达和艺术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