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之一,人群发生率一般为1/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 ,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垂体腺瘤的手术一般有经开颅和经蝶窦入路两种,对于无明显鞍区周围扩张生长的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或神经内镜手术是首选,但在日益应用广泛的经蝶窦入路中约10%的腺瘤不能被满意切除,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垂体腺瘤质地硬韧,致使肿瘤不能随着体积的缩小而陷入鞍内,故无法全切肿瘤。对于已有明显视神经和视交叉受压的大、中型垂体腺瘤而言,如遇到肿瘤硬韧时采用经蝶窦手术很难刮除肿瘤,视路的压迫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解除,而如果采用经额或翼点入路或许能较多地切除肿瘤,更好地做到视神经的减压。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可以直接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颅底骨伪影,能清晰显示鞍区及周围结构等特点,为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术前通过MRI预测垂体腺瘤质地,从而更准确的估计手术难度、更好的设计手术入路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通过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方法:7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手术中肿瘤的质地分为3组:质软组(A组,36例),质中等组(B组,22例)和质韧组(C组,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扫描,测量T1WI及T2WI肿瘤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和强化前后肿瘤T1WI信号强度比值,与其术中所见腺瘤质地相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分别为:1.32±0.18、0.89±0.32、0.76±0.26,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1.25±0.28、1.48±0.33、1.91±0.4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WI瘤体/白质均值2.29±0.25、1.87±0.12、1.38±0.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在术前简易而准确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上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值>2.0垂体腺瘤质地软,<1.7质地硬韧,比值介于1.7与2.0之间质地中等;对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