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畜牧业大国,2004年中国肉类产品总量占全球的28.1%。中国肉类产品价格较世界平均水平低30—50%,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由于日、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对进口畜产品实施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致使中国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肉类出口仅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1.3%,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加入WTO以来,中国畜产品出口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大幅度增长,相反却从2004年开始出现畜产品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等经济动机和某些非经济动机,打着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旗号,采取不断颁布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规定苛刻的包装和标签要求、执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检验程序、延伸标准控制范围、设置严格的指标要求、采取出口企业注册备案制度及其他登记管理制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口中国畜产品进行严格限制。受此影响,2000以来我国畜产品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受影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多,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全国90%的食品土畜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造成损失约90亿元。技术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也加大了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难度。同时,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支付昂贵的检测、认证费用,从而使我国出口畜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竞争力削弱。从我国鸡肉出口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鸡肉出口产生一种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具有配额的数量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种特殊的价格调节作用,其作用类似于关税但又有其特殊性,是一种复合机制。我国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对世界畜产品贸易规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对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和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了解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应对手段和策略,是我国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外因。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不完善、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市场预警体系不健全,以及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出口带动能力弱;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出口畜产品结构不优,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小,品牌产品少,出口市场集中;行业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到位等等,是我国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因。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泛滥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内功”,主动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建立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和咨询中心,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来改造我们的畜牧业;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增强畜产品加工出口带动能力;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既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又看到它的促进作用,理性对待,充分利用,在学习、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