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特点,从经济学角度就农业机械化的基本问题——实现条件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的宏观经济条件,建立模型,并能够运用模型指导实践。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农业机械化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它的实现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包括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机械化的管理等。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国外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中叶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许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从农业的机械化起步的。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路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比照国外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本论文参考大量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经济学理论,在以往的农业机械化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选取反映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保障水平、效益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赋予权重,结合各项指标值,得到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1994年到2001年的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再用这个评价值与这些地区1993年到2000年的13个经济条件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过程中,将我国的31个地区根据数据波动的相关性分为6组,得到每组的农业机械化实现条件模型,当模型因变量达到100时认为该地区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根据模型对6个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着重点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运用了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及多元统计分析等学科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