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与微创技术的结合,肝脏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的治疗疗效方面尚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拟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生存期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其疗效及预后,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射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4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全部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射频后的中位生存期(Post RFA OS, PR-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 PFS),分析射频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对于肝转移灶采用COOL-TIP系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血常规、肿瘤标志物(CEA)、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检测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下完成。对射频当时及前后的相关治疗进行详细病历记录。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的OS为38.9月,PR-OS为25.5月,射频后PFS为14.8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4%、51%、36%及30%,射频后的1、2、3、4、5年生存率为80%、49%、24%、16%及16%。RFA前CEA值大于或等于5ng/ml和小于5ng/ml的患者中位PR-OS分别为20.0月和35.0月(p=0.012)、两者的中位PFS分别为8.0月和25.0月(p=0.042);行2次及以上RFA患者的中位OS为49.0月,只行1次RFA的患者中位OS为32.0,月(p=0.015),两者的中位PR-OS分别为31.0月和20.0月(p=0.017);RFA前、后行肝转移灶切除术及未行手术的患者中位OS分别为32.0月、96.0月及32.0月(p=0.026),中位PR-OS分别为18.0月、67.0月和20.0月(p=0.014);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04)、年龄(p=0.001)、转移灶数目(p=0.002)、射频次数(p=0.001)及CEA(p=0.004)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OS独立的影响因素,性别(p=0.009)、年龄(p=0.030)、转移灶数目(p=0.002)、射频次数(p=0.001)及CEA(p=0.029)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PR-OS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其中,射频次数、CEA水平及射频前后行肝转移灶切除术可以显著性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RFA治疗的预后。另外,性别、年龄、射频次数、转移灶数目及CEA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