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双轴应变技术的新型SOI SiGe HBT设计与仿真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_t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由吉赫兹(GHz)逐步向太赫兹(THz)频段迈进,对通信系统信号的高速传输以及核心半导体器件的高频特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基于应变技术以及绝缘体上硅(Silicon on Insulator,SOI)工艺,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单轴应变的SOI SiGe HBT器件,在集电区通过“嵌入式SiGe源/漏应力源”技术引入了单轴压应力,利用SILVACO?TCAD软件进行了工艺仿真和器件仿真,讨论了在不同基区Ge组分分布和集电区有无应力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对器件电流增益β、厄尔利电压VA、特征频率fT、最大振荡频率fmax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基区Ge组分为梯形分布时,βmax、VA、fT、fmax分别为:1062、186V、419GHz、485GHz。集电区引入Si1-yGey应力源相比于集电区无应力源的常规SOI SiGe HBT器件,特征频率fT提高了1.1倍,最大振荡频率fmax提高了42.2%。其次,研究了SOI SiGe HBT的集电区引入不同的应力源(SiO2、Si3N4、SiGe)以及应力引入方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利用软件仿真分析得到结论:在相同器件工艺参数以及几何尺寸的条件下,上述各个不同应力源在集电区内所引入的附加单轴应力值σ大小为:σ(Si3N4)>σ(SiO2)>σ(SiGe)。器件特征频率的仿真结果表明:fT(SiGe)>fT(Si3N4)>fT(SiO2),其值分别为419GHz、392GHz和379GHz,集电区的应力源选用SiGe材料更有益于实现器件高频特性,同时这也与单轴应变硅PMOS使用SiGe源/漏的结构一致,有益于与其进行BiCMOS工艺集成。最后,考虑到与应变Si/SiGe异质结CMOS器件集成的可能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双轴应变SGOI SiGe HBT器件结构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集电区Si1-y Gey衬底的Ge组分变化对器件的频率特性几乎没有影响。集电区外延层掺杂浓度越大,电流增益βmax越大,特征频率fT也越大。当外延层浓度为7.5×1017cm-3时,电流增益峰值βmax约为2341,特征频率fT可达419GHz;当外延层厚度越小时,特征频率越大,当厚度减小为80nm时,特征频率fT为438GHz。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对硅基应变高速/高频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工程意义。
其他文献
图像去雾一直以来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清晰图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从雾天模糊图像中复原出清晰可见的无雾图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对实际生活有用的信息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聚类作为一种经典的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因其可以获取数据的内在信息而
二维有机分子晶体因其出色的电荷输运效率,被认为是构筑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理想材料。但是目前发展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二维分子晶体尺寸一般都小于12 mm2,且需要额外的转
许小令是近十年我国跳远项目的优秀女子选手,多次在国内及亚洲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录像解析法,对许小令
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电气设施接入电网,使得电网中的电压和电流更容易产生扰动。这些扰动会缩短设备的寿命、提高线损率,甚至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后果。为了减轻电能质量数据采集传输的消耗,提高对扰动鉴别的智能性,本文将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并
图像检索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图像特征提取和描述是图像检索的关键技术。图像检索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
名字是个人身份的重要象征,名字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内涵丰富,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是需要了解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名字易识性是名字本身的易识别程度,也被称为名字的流畅性,即在
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诸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之类的新兴信息科技对海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大,因而对现存的数据存储设备提出了愈加严苛的要求与挑战。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基于设计人员经验的机械产品设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需求,在机械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即将面临淘汰。数字化设计技术对机械工业的飞速
纳米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极大推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纳米科技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同时针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