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的常见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指示肿瘤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对指导前列腺癌的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回顾分析52例治疗前PSA大于50 ng/ml前列腺癌患者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总结治疗效果与副反应,为今后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X X大学X X附属医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52例治疗前PSA大于50 ng/ml并采用了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方法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治疗后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后第一年,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治疗后第二年每半年随访一次;治疗后第三年开始每1年随访一次,收集其临床资料及相关信息。2.录入患者的各项资料,通过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方法对主要指标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双侧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2例治疗前PSA大于50 ng/ml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2岁-88岁,中位73岁,小于70岁的患者17例,占总数的32.7%,大于等于70岁的患者35例,占总数的67.3%;治疗前血清PSA值范围在50.39 ng/ml-102.5 ng/ml,平均63.6 ng/ml,PSA<60 ng/ml的患者21例,占总数的40.4%,PSA≥60 ng/ml的患者31例,占总数的59.6%;患者Gleason评分范围在7分-10分,中位8分。7-8分患者30例,占总数57.6%,9-10分患者22例,占总数42.3%;参照TNM分期标准,其中Tlc期15例(28.8%),T2a期2例(3.8%),T2b期 1例(1.9%),T2c期23例(44.2%),T3a期7例(13.5%),T3b期3例(5.7%);6例N0(11.5%),3例N1(5.7%),9例均为M0(17.3%)。随访期间患者死亡19例,占总病例36.5%,死于前列腺癌患者14例,占总病例数26.9%;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36)、治疗前PSA(p<0.001)和Gleason评分(p<0.001)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出现1级早期泌尿系统副反应,4例患者出现晚期泌尿系统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无患者出现前列腺直肠瘘;15例患者出现1-2级早期胃肠道副反应,6例患者出现晚期胃肠道副反应,主要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或便血等,无患者出现肠瘘。结论:对于PSA大于50 ng/ml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治疗前PSA和Gleason评分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对于PSA大于50 ng/ml前列腺癌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构建模拟肿瘤细胞在体原位侵袭的微流控芯片模型,探索肿瘤细胞侵袭的形态学特点,寻找可作为抑制肿瘤原位侵袭的靶点。方法:1.设计用于芯片灌制的SU-8微流控芯片模板并制作用于研究的微流控芯片。2.在芯片内培养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观察MDA-MB-231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的侵袭行为。3.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技术标记肿瘤细胞在侵袭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及重要转移标志物AURKA激酶在群体侵袭细胞群中的表达定位。4.构建稳定高表达AURKA激酶的MCF-10A细胞系,观察AURKA激酶对MCF-10A细胞群体侵袭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稳定敲降内源性AURKA表达量的MDA-MB-231细胞系,观察调低AUKRA蛋白水平表达对MDA-MB-231群体侵袭行为的抑制作用。5.检测群体侵袭前缘细胞磷酸化ERK1/2(Thr202/Tyr204)的表达水平,利用高选择性MEK1/2抑制剂降低ERK激酶活性,观察对群体侵袭行为的影响;通过高表达及敲低实验验证AURKA激酶活性对ERK1/2(Thr202/Tyr204)磷酸化水平的调节作用。6.检测AURKA特异性激酶抑制剂AKI603及VX680对AURKA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在微流控三维细胞培养芯片中对肿瘤细胞群体侵袭行为的抑制作用。结果:1.构建了可以用于实时观测肿瘤细胞原位侵袭行为的微流控芯片平台。2.验证了乳腺癌MDA-MB-231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倾向于采取群体侵袭的转移方式。3.AURKA激酶在前缘细胞中相对跟随细胞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4.在非转移性MCF-10A细胞中外源性高表达AURKA激酶可诱发细胞的群体侵袭;在MDA-MB-231细胞中敲降内源性AURKA可显著抑制其群体侵袭。5.ERK1/2在前缘细胞中具有更高的磷酸化水平,同时受到AURKA激酶活性的调节。6.高选择性AURKA激酶活性抑制剂AKI603,VX680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群体侵袭行为。结论:本论文中所构建的微流控三维细胞侵袭模型可有效模拟肿瘤的在体侵袭形态特征,动态实时观测关键分子的作用,并以AURKA激酶活性的抑制剂AKI603,VX680为例验证了其在筛选抑制肿瘤原位侵袭药物中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