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信任缺失几乎是所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法绕开的难题,也是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社会也频频出现信任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找出信任缺失产生的原因,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些努力。总体来看,信任这一话题受到众多学科学者的关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学者都有相关研究,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信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对部分社会信任问题进行了分析。但目前主流的对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道德文化缺失、产权制度构建不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性等方面,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却无法摆脱内生性等问题的影响,因此不能对信任危机作出完美的解释。信任缺失问题给社会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具有极大负外部性,但鲜有学者把它当做公共经济学问题来研究。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信任的公共产品性质,并从公共产品供求角度提出现代中国信任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社会分工的范围扩大以及现代金融的发展,陌生人间的交流、交易、协作来越频繁,城镇化进程打破了传统熟人社会的封闭结构,人们原来依靠相互熟悉而产生的信任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信任的供给结构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致于信任的供求不平衡导致了信任缺失问题的频发。为验证这一猜想,本文截取春秋时期、宋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形态进行研究,找出信任供求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演化趋势,然后与现代中国作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人口流动增加,经济社会对信任的需求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信任的供给体制是相对稳定的,虽然会随交通通信技术和社会形态而发生变革,但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变革发生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产生信任缺失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现代中国的信任缺失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对信任需求急剧增加而供给相对不足导致的。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深化、人们远距离大规模流动越来越频繁、现代金融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带来的虚拟经济蓬勃发展,这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形态,经济社会对信任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近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式微削弱了道德伦理对信任的保障,社会团体组织、社会征信系统等保障信任的体制在中国发展滞后,互联网虚拟经济中信任供给的缺位,这共同导致信任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现代中国频频出现信任缺失问题。最后,本文结合信任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比如:严格立法、执法,提高公共经济组织的公信力;繁荣发展优秀文化,提高文化包容性;鼓励合法社会团体的发展,促进信任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相关奖惩体制;明确网络环境中的信任供给主体,提供良好网络环境等。从完善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出发,为解决信任缺失问题增加一抹公共经济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