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的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知识都蕴含表层的显性知识和深层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任何知识深层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类认知体系上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一种重要知识类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缄默知识的写照和缩影。“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言传的”,人类能用语言符号传递的往往也只是冰山上的知识,冰山下的那部分知识和文化往往被覆盖被湮没。一切知识都具有缄默性,“没有一种知识没有缄默的成分,没有一种知识没有显性的成分”,本文从一切知识都具有缄默性的立场出发,根据缄默知识的连续带理论,提倡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显性符号的缄默意蕴。当今教学很大程度上在显性知识层面运作,缄默知识往往被忽略被屏蔽被简单化处理。学生要成为一个走向生命自觉的“文化人”和“智慧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对缄默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决定的。只有缄默知识才能真正触及学生情感、人格、个性和社会化的培养。故此,在教学中,对缄默知识不能置若罔闻,而是要加以激活。然缄默知识具有双重功能,对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价值要二元辩证分析,教学中要“扬”积极缄默知识之“长”,“避”消极缄默知识之“短”。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根据“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撰写。本文旨在挖掘缄默知识对教学主体的重要价值,分析激活缄默知识存在的困境表征和致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激活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对策建议。本文秉持复杂教育解放人、发展人的理念,倡导缄默知识参与教学,使教学从一种在显性知识层面上运作的僵化、程式化的简单教学转化为一种健全的、高品质的饱满的复杂教学。第一章论证缄默知识的重要性,阐释缄默知识参与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历史剖析缄默知识,认为缄默知识是任何知识深层的存在方式,故一切知识都具有缄默性。其次,动态考量缄默知识,从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视角出发,定位了缄默知识在人类认知体系上的重要性。然后,静态审视缄默知识,对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进行分类,同时挖掘缄默知识对教学主体的价值。第二章揭示激活教学中缄默知识存在的困境表征。根据缄默知识的层次性和缄默知识的连续带理论,本文认为激活缄默知识的具体困境表征有如下三点:缄默知识在教学中被遮蔽;缄默知识教学中存在主体偏见的干扰;缄默知识教中知识“负迁移”现象涌现。缄默知识参与教学的这三大困境表征是僵化、程式化的简单教育诟病的凸显,它将致使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成长,也会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脱轨。第三章分析缄默知识教学的困境归因。从本体论角度分析,是由于缄默知识的本体制约;从主体论角度分析,是由于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在当下的有限性和教师没有在缄默知识和显性之间构建“意义场”;从客体论角度分析,是由于教学“刚性”时空环境的制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是由于教学中存在异化的社会学现象的制约,教师权威压榨缄默知识的“话语权”以及显性知识的功利价值驱使教学中缄默知识被抽离。第四章提出走出缄默知识教学困境的策略。教师要革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从理论角度,“让学者”对缄默知识参与教学价值的觉知与觉醒;从实践角度,“让学者”深度教学使学生和缄默知识间建构本真关系。深度教学包括创设情境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同时要调控两个关键点:教学倾听和教学时机。从学生层面分析,要加强学生“内隐学习”的能力,“自组织”地激活缄默知识。同时教学主体间进行对话教学,使缄默知识参与的教学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而打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鸿沟”。
其他文献
期刊
在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培养的必经之路,承担着至关重要的遴选、培养、输出的功能。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教育实习是连接学科教育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