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及应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面临不断增大的压力,人们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也为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电池性能的进一步发挥以及电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LiMnPO4是一种在电化学性能和产业化成本上都非常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然而,LiMnPO4晶体具有很低的电导率,它严重制约着LiMnPO4电化学性能的发挥。影响LiMnPO4电导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晶体的尺寸、分散程度、晶面生长取向以及材料的改性。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调控,可以改善LiMnPO4正极材料的电导率,进而提高LiMnP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通过水/溶剂热法,首次采用Na2S·9H2O作为添加剂,可控地合成出了多种新型形貌的LiMnPO4微纳米晶,分析了这些新型形貌的形成机制,探究了晶体的尺寸、分散程度、晶面生长取向、掺杂及碳复合对LiMnPO4正极材料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进行了精细表征,利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对LiMnP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详细表征。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通过水热工艺合成出了多种新型形貌的LiMnPO4样品,并实现了LiMnPO4晶粒分散程度及结晶取向的精确可控。这些新型形貌包括分散良好的片状晶、楔形晶、柱状晶以及由相应颗粒自组装形成的微球。三种分散良好的样品具有相近的晶粒分散程度及近似的晶粒尺寸,不同的形状特征及结晶取向;三种微球样品具有近似的球形尺寸,而组装单元的晶体形状特征及结晶取向均不同。分散片状晶及相应微球的组装片状晶暴露有大量的(010)晶面、沿[010]晶向晶体尺寸小的结构特点。三种分散LiMnPO4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均要好于相应微球的LiMnPO4样品,原因主要归结为分散样品的分散形貌优势。片状晶的电化学性能要好于楔形晶和柱状晶,原因主要归结为片状晶的特定晶体学取向优势。通过水热工艺合成出长为1-4μm、宽约500nm、厚约200nm、分散均匀的矩形长棒样品,通过结构表征得到样品的厚度方向为[010]晶向;经过溶剂热反应制备出长为200-600nm、宽约400nm、厚约200nm、分散均匀的短棒样品,以及长为200-400nm、宽约200nm、厚约100nm、分散均匀的短棒样品;矩形长棒样品及短棒样品的晶粒具有近似的形状特征、分散程度,不同的尺寸大小。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电池的容量性能、倍率性能提高,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略有下降。水/溶剂热产物的形貌是在劈裂机制作用下得到的。产物的物相是先得到中间相NH4MnPO4·H2O及MnHPO4·2.25H2O,然后生成LiMnPO4相。产物的晶体生长取向可能受乙酸根离子或/和硫离子或/和氢氧根离子的作用。掺杂样品LiMn0.95M0.05PO4(M=Al, Ce, Fe, In)以及LiMn1-yFeyPO4(y=0.1,0.3,0.5)的电化学性能均较未掺杂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差,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掺杂离子掺杂到Li位导致锂离子扩散通道堵塞所造成的。通过蔗糖原位复合及非原位复合获得的LiMnPO4/C样品较Super P球磨复合后所获得的LiMnPO4/C样品的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能要好,而在低倍率下容量性能略有下降。例如,3g蔗糖原位复合所得的样品及Super P球磨复合所得的样品,在室温0.05C、0.1C、0.2C、0.5C及1C充放电倍率下,分别获得了139.4、132.6、129.1、119.9、109.7mA h g-1,以及142.1、126.1、98.1、81.5、70.5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在室温、0.1C充放电倍率、2.4-4.5V电压范围的条件下,50次充放电循环后它们的循环效率分别为93.7%及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