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逐渐介入医院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还未达到其要求。本文试图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和国家相关政策领域对医务社工角色的规定来确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进而通过对一线医务社会工作者访谈,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角色实践,将其角色实践与要求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差距,即本文要分析的角色距离。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决定了医务社会工作的角色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患者及其家属或家庭,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咨询者、情绪疏导者、支持者、建议者、资源链接者、康复计划制定者指导者;二是对医院及医务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行政管理者、协调沟通者、辅助者;三是在公共领域和社区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公共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政策的倡导者。在与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医务社会工作者对自身的角色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每个医院实际情况的不同导致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实践的重点也不同。其基本的角色实践包括:咨询者,情绪疏导、心理支持者,资源链接者,沟通协调者,辅助者,公共健康知识宣传者。在角色实践中,医务社工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专业性工作与非专业性工作并存,主动与被动并存,专业活动的空间不足。而角色距离作为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水平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医务社工的角色要求和医务社工在医院的角色实践的对比,医务社工在实践中作为咨询者、情绪疏导者和医务人员的辅助者、公共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是不存在角色距离的。分析对比之后,笔者发现医务社工的角色距离主要表现在一些角色实践的不充分和某些角色实践的缺失。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其角色距离具体表现为:一是患者以外的支持性角色不足:二是资源链接者角色弱化;三是康复计划制定者角色缺失;四是行政管理者角色缺失:五是协调者角色作用范围有限;六是政策倡导者角色弱化。出现这些角色距离的原因既包括主观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制度,医院及医务人员,社工机构等客观方面的限制。虽然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距离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任其存在与发展,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以及与其角色相关的各方共同做出努力,不断缩短角色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