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红十字会”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基于社会冲突论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意义主体诉求不一,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近些年社会冲突开放性、网络化的趋势,使得社会治理面临着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冲突,湖北省、武汉市两家红十字会作为民政部指定的募集款物接收平台,屡次“辟谣”、“答疑”、“检讨”,但仍跟不上公众种种质疑声讨的速度,陷入严重的公信力缺失的冲突漩涡之中。媒体的新闻报道作为民众获取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信息的重要来源,政府了解冲突问题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媒体是如何呈现与建构这一冲突事件的呢?新闻话语中是否有隐藏的情感倾向?在对该冲突议题的报道中媒体又进行了怎样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本文基于科塞和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视角,将武汉“红十字会”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通过搜集整理13家媒体的244篇相关新闻报道,分析34342条国家应急中心的媒体监测平台有关新闻的情感属性,阐述5条红十字会谣言的原因。根据Wehr和Hocker-Wilmot的冲突绘图,明晰了武汉“红十字会”事件的冲突结构,深入分析冲突的类型、力度和功能。再结合“知微事见”中红十字会传播影响较大的“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使用情况引发质疑”和“湖北省红十字会3名领导被问责”的事件,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对中央级主流媒体(以人民网为代表)、地方媒体(以长江日报为代表)、财经类媒体(以财新网为代表)的新闻语篇,在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展开话语分析。在这场网络时空重组、社会治理复杂的武汉“红十字”事件中,通过自媒体的发声、专业媒体的跟进、网民参与讨论、政府落实问责,在话语空间里营造了“社会性表达”,使“社会安全阀”得以打开。新闻媒体的报道议程,往往能引导冲突事件的走向以及促使政府部门的决策,媒体连篇累牍地追问红十字会的运作体制、信息公开、危机处理等缺陷,在对不合理问题的纠偏上,发挥了官方舆论领袖的独特作用,承担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的责任。在新时代社会冲突治理过程中,要借助新闻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扩音器”和“缓冲器”,合理把握“社会安全阀”制度,控制社会冲突的力度,降低社会转型的代价。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为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之间并购重组也因此迎来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指出: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应当进行减值
近年来,知识图谱的迅猛发展使得数据以更接近人类认知的形式被组织和理解,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源。问答系统作为知识图谱的典型应用,利用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及其关系进行推理得到答案,它能够接受自然语言形式描述的问题,更好地理解用户提问的真实意图,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精确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本文以中华诗词为例,主要研究中华诗词领域知识图谱问答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问句中的主题实体链接和
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带动下,国家对乡村建设高度重视,投入百亿资金、增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建设。而传统村落中的容纳村民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尤为重要,它承载着村落中各项民俗活动进行,更是构成村落肌理的关键要素。这类公共空间的保护应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部分。如何解决非遗文化无法落地、缺乏地域性特色、一次性或重复性建设等问题,是当前建筑学界研究不可忽视的重点。本文以西北典型的关中坮塬地区传统
本论文选取了低对称性的半刚性多羧酸配体3-(1-羧基-2-萘氧基)邻苯二甲酸(H3L1)和4-(1-羧基-2-萘氧基)邻苯二甲酸(H3L2),通过与不同金属盐及含氮辅助配体,在溶剂、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八种新的配位聚合物。在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例如X-射线单晶衍射、IR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稳定性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PXRD))的基础上,又对这些配位聚合物进行了光学性能(固体/液体紫外和固
为弥补成文法固有的滞后性、抽象性等局限,解决案件审理中暴露出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保证司法统一适用以及司法公正的理念能够最终实现,最高人民法院推行了案例指导制度,鼓励法官在司法裁判中结合具体情况对指导性案例进行主动援引。自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以来,案例指导制度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出台,指导性案例在制度层面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催生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电力、金融、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运营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系统的支持。在极大地便利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这一类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由于承载着与人们更为密切的信息资料,也更容易遭受到拦截、窃取和破坏,更容易引发网络安全的问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这一类信息基础设施中维系关键技术设施持续运转的部分,在网络社会中往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何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大王朝。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纵观元代诗坛,以萨都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诗人的出现,成为元代诗坛的一大亮点。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着丰富的文学地理意义,在元诗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萨都剌一生辗转于燕赵、荆楚、吴越、闽中等地,行走于南北之间。不同地理环境的社会、人文都成为萨都剌诗歌吟咏的对象。因此,萨都剌的创作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地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教育财政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在教育财政政策中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因此教育财政效率问题值得研究。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因此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仍较为落后,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2020上半年,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疫情期间实体空间的交流通道被关闭,网络虚拟空间成为重要的交流空间,这种变化直接加速了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与工具的进化。网络新媒体传播时代,在叙事日益多样化的现实与传播语境下,公众越来越多地通过个体叙事或个体经验来理解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尤其在遭受灾难时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的构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2015年3月,我国三大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倡议书,并给各省以明确的定位。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五省份的定位均是向北开放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