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对于不同检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结果使得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传统的腹部彩超、CT及MRI仅能通过影像学的情况对病灶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性质仍然难以准确的做出诊断,早期明确诊断病灶性质是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前提。超声内镜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通过获取胰腺病灶的少许细胞或组织,并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快速诊断的优点。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来我科行EUS-FNA检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并以此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包括经术后病理证实者22例(胰腺导管腺癌1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例,胰腺转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和临床检查结果为胰腺癌且随访期间死亡者111例;56例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组)。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假阳性率为19.64%,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假阴性率为39.10%。联合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即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最显著,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为124例,有91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52.75%,假阳性率为21.21%,特异度(真阴性率)为78.79%,假阴性率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为65例,有42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57%,假阳性率为17.3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2.61%,假阴性率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116例,胰体尾部73例。EUS显示为实性病变145例(76.7%),囊性/囊实性病变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著;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著扩张。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著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多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著;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著扩张。2.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阳性预测值为64.2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阴性预测值为17.46%。3.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联合不同分级的细胞学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著提高。5.EUS-FNA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即刻降钙素原水平(PCTD1)与72小时降钙素原水平(PCTD3),并计算其变化率,探讨早期PCT水平及其变化率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脓毒血症患者159例,收集患者入室即刻PCTD1、入室72h的PCTD3检测值,并计算其变化率(△PCT)。根据改善全球肾脏预后组织(Ki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病(MBD)是MM最重要并发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MM细胞是MBD发生的的始动因素和根本原因,破骨细胞介导的溶骨性损害是MBD发生的关键环节。前期研究发现血清IL-17A与MBD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但是IL-17A是否与MBD发病相关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在MB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形态学观察及CCK-8实验:采用小鼠单核巨
目的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高居首位,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脑转移(brainmetastasis,BM)的检出率也在不断地提高,脑转移的出现给临床工作带来许多挑战,因此肺癌脑转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预测脑转移的有效的模型却很少。本研究拟建立一个全新的模型和列线图来预测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的概率,从中发现脑转移风险高的患者,从而较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并使得患者受中获益。方法 我
研究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行后路融合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原因。研究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67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男性371例,女性301例,年龄46岁~77岁,平均62.8岁。根据病例资料统计,以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四类,分别是改良PLIF 40例,TLIF259例,Mis-
研究背景及目的: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和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的发展进程中,手术入路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单髁置换术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传统入路和微创入路。近年来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微创入路下进行单髁置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单髁置换术微创入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造影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成像手段在动脉源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性功能障碍患者治疗药物的分析。方法对52例怀疑患有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阴茎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阴茎血流动力学,并测得PSV、EDV、RI等相关指标的数值。在用前列地尔诱导阴茎勃起之后,使用双能CT对患者进行扫描,以获得阴茎动脉供血系统的造影图像,之后在工作站上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方法来对
住区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微观视角,住区外部空间的合理设计和规划,不仅应确保儿童享有玩耍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场所,表达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儿童活动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户外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将鼓励儿童释放天性、提升空间感知,最终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发展的目标。本研究关注城市住区外部空间,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究儿童行为活动与住区外部空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二代测序检测,探讨伴BCOR/BCORL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COR/BCORL1基因突变及其突变频率较高的共突变基因对MDS患者的预后意义以及共突变基因对BCOR/BCORL1突变M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到2019年9月明确诊断为MDS的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二代测序完成包括BCOR和BCOR
调查时间:2021年4月20日-2021年4月24日调查说明:本次调查通过人民智库和公众思想指数研究等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共回收样本1704份。其中,00后占10.49%、90后占47.11%,80后占33.21%,青年群体超过受访者总人数九成。所有受访者中,新就业形态的青年从业人员占比78.61%,其中,多以私企管理者或职员,以及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为主。新就业形态青年男性(63.57%
期刊
目的:探讨在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