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作品风格多样化、叙事技巧的运用繁复多变的作家,师陀在文学史与批评界中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与误读。本文深入探讨了师陀小说作品的创作模式、文本叙述方法和他的小说理论,合理地评价师陀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成果与创新。与同期其他作家相比,师陀的小说风格复杂多变,叙事技巧的运用比较考究。本文试图从师陀小说的叙事技巧入手,运用叙事学文艺批评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师陀的小说创作理念及其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重点探讨了师陀的小说在叙事视角、人称、人物塑造、场景描写等方面的特殊之处。在叙事视角方面,师陀采用了双重视角,尽管他在多角度叙述形式方面所做的尝试还只是初步的,但在当时的小说作品中却是别具一格;第二人称在师陀的小说中被频繁使用,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技巧,又敢于打破陈规,是师陀用以使小说的叙事内容普遍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物塑造方面,师陀有意识地寻找人物身上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个体表现群体,但淡化了人物的特殊性与偶然性,呈现出类型化的倾向,造成指涉对象的广泛性;在场景的使用上,师陀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数量远远少于同期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场景数量,形成了师陀小说的简化风格;师陀作品中所创造的虚拟性小故事,虽然与“框架故事”形式相同,都属于故事中的故事,但是虚拟性故事却具有省略笔墨和避免偏离叙述的主体的特色,并用自身的不真实、不确定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叙事技巧中所蕴含的作者人格与社会文化内涵是本文关注的另一重心,并努力廓清文学史与批评者对师陀的某些误读。首先,师陀独立自主的文学观,是其小说叙事技巧多样化的原因之一;其次,师陀内心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绝望,以及他写作时所处的特殊背景使他的小说中常用“普遍化”与表面上带有“诗意”的叙事技巧来掩盖他的绝望,使得读者未必能受到这种绝望的影响。叙事风格与内涵的特殊性,导致他游移于京派与左翼文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