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如何应对未来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入学后对本专业不满意,希望转系的学生增加;辅修其他专业,选学第二学位的学生增加;就学期间参加各种活动,希望培养多方面素能的学生增加;打工或体验职业环境的学生增加;毕业后选择非专业和学习的人增加;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的职业选择也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规划更有意义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另外,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逐步到位,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的自主权加大;我国大学生生涯管理理论的滞后与缺失等等,都呼唤着大学生生涯管理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大学生生涯管理不但对个体意义非凡,同时兼具社会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涯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生涯意识不成熟;生涯目标模糊;大学生自身储备不足;价值取向的偏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用人制度的影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观念曾根深蒂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生涯教育的缺失;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生涯管理的水平;生涯管理指导队伍专业化不足;高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等。从大学生个人角度看,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足,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差等,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我国大学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个层面加以改进。社会层面上,一是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中渗透生涯教育;二是加大对专业生涯辅导机构的扶持力度;高校层面上,积极推进改革,加强制度保障建设:建立入校后选专业制度;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满足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等。同时应完善教学和管理:开展通识课程;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涯管理全程指导体系。大学生个体层面上,加强学习;培养实践能力;有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与环境分析能力;加强自我激励与监督等,以增强践行生涯管理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