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的可行性评价——以武(汉)咸(宁)城际铁路贺胜桥东站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城镇扩张所导致的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多个地区迅速形成城市(都市)群、城市圈或城市带。在这样的城市群或城市圈,城际铁路在联系城镇中心区与城市外围地区、城镇与城镇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际铁路周边地区是都市圈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落点。土地置换作为实施这一落点的第一步,其可行性就成为必须关注的内容。  文章分为理论系统构建、评价体系构建、样本评价三个部分。前三章是土地置换的理论系统,主要内容是明确概念、综述相关研究、确定研究框架、明晰土地置换的类型、途径及驱动力。第四章分析了国内外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的情况,对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的动因、影响及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认为进行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可行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章是评价系统的构建。从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对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的目标体系、动力因素、置换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定性评述,对影响沿线土地置换的评价指标进行选取,进而构建了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置换可行性评价的评价体系。  第六章是样本评价部分。选取了武(汉)咸(宁)城际铁路贺胜桥东站周边地区为样本,以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样本实际情况,引入适当评价因子,对选定的评价对象进行土地置换的可行性评价。评价结果是:贺胜桥东站周边进行土地置换是可行性的,但存在一定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城镇化问题、平均地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等。  文章最后,对样本地区的土地置换提出了建议。认为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好政策导向,完善土地市场,做好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等内容。
其他文献
高层建筑自在美国出现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期间,高层建筑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式:造型理性稳定、线条明确高挺。然而,这些形象“保守”的高层建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背
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对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巨大增长。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在城市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土地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建筑技术变革。随着人们对宜人人居环境的需求,住区设计要求充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室外环境,确保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质量。室外环境的营造要考虑
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更多的是在设计者的思维下以传统建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技术层面的定性研究为主,而真正能把研
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汶川大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工作凸显出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缺乏系统研究与积累,尤其在具体的过渡房建造与搭建层面,缺乏多样、快速而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城市化的前沿地带,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研究被定位为生态绿地的城市边缘区域空间规划及利用途径对于提
从古至今,自然界中的水是自然景观中的绮丽的角色。也许正出于这一原因,水对所有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西蒙兹曾描述,出于人性本能地在某个程度上,与人类祖先一样:迫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持续快速的发展,高速铁路客运站作为其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的门户,其作用也显得更加重要。在提倡快速交通与多元化交通并进的今天,铁路客运不再会作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印发并付诸实施,给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更好的契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随着对农
本文先概述了绿道网络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阐述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绿道网络理论和实践,总结了绿道网络规划中的生态思想、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了景观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