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提供依据。2.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开展心理服务意愿、心理服务现况及阻碍因素,为构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提供参考。3.构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为综合医院改善非精神科患者心理问题患病率高、识别率低、医护人员心理疏导服务能力不足现状提供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创新在综合医院开展心理评估-动态预警-分级干预的心理服务。方法:1.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抽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住院的523名非精神科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分析。2.通过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222名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服务现况问卷》为调查工具,评价医护人员对开展心理服务的意愿、心理服务现况及阻碍因素。3.在现况调查、文献分析基础上形成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构建的专家函询表,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内容。4.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四分位数、构成比、率等统计指标进行资料描述,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P(27).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8)0.05)。结果:1.523例非精神科患者中,存在心理问题共108例,占总人数的20.65%。不同科室患者症状自评量表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神经外科(11,34.38%)、整形科(9,32.14%)、普通外科(8,32.00%)、老年病科(4,26.67%)、内分泌科(6,25.00%)等;其中各类心理症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90例(17.21%),饮食睡眠症状78例(14.91%),躯体化症状60例(11.47%)等;是否接受手术是患者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2=9.975,P<0.05)。2.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服务意愿较高,一般资料中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工作年限、职业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心理服务意愿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P(27)0.05(8)。调查对象中77%能正确理解心理服务,73.0%表示患者所患心理问题会延误病情致功能缺损,49.1%认为自己近一月接诊患者中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为10%-20%,58.1%认为自己具备的知识不可以应对临床工作,不足之处体现主要体现在精神科药物不熟悉(104,80.6%),对精神障碍识别不足(103,79.8%)。3.两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5个一级条目、17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的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两轮专家咨询的应答率分别为85.71%和100.00%,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两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9,专家提出的意见较为可信。第一轮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335、0.209、0.374,第二轮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340、0.233、0.315,所有的W值均位于0~1之间,P<0.001,专家意见较为一致。结论:1.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一。各临床科室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其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病程等因素不相关,与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有一定关系。综合医院可引导护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更加关注患者手术期间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科学的心理评估、有效的干预手段,实施心理分级管理,提高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干预,实现患者的心身健康。2.综合医院有开展心理服务的必要,医院可借助心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理初筛评估,对心理问题较严重患者及时预警,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多途径、多方位的培养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探索适合综合医院的心理管理模式。3.本研究的专家咨询研究过程较为科学且可行性较高,最终认为非精神科患者心理分级管理模式由管理目标、组织管理、管理路径、团队建设、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组成,为医院开展心理评估-动态预警-分级干预的心理服务形成了规范可行的心理管理长效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