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选择进程极大提高了全球范围内小麦的产量。小麦选育和种植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群体产量,而通过单株株型进行高产品种的筛选(即系谱法)已成为小麦选育的主要手段,这需要育种学家能很好协调单株和群体表现的关系。然而,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对有限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增加资源竞争器官的投入提高个体竞争能力反而对群体繁殖输出不利。本研究从春小麦个体和群体产量关系以及群体产量与个体大小不整齐性水平上研究小麦群体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生育期近110天的35个旱地春小麦为供试材料,在典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甘肃榆中)开展大田试验。在256株/m2的低密度和484株/m2的高密度播种条件下,分别采用单播和混播方式研究34个旱地春小麦品种个体适合度与群体产量关系和株高、旗叶高、茎、叶、穗、地上生物量、籽粒数、籽粒重等指标的大小不整齐性与群体产量关系,以期望为现代旱地春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低密度播种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具差异显著且其值在150g到450g之间,波动差值为300g/m2左右。在高密度播种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单位面积籽粒重差异显著且其值在180g到380g之间,波动差值为200g/m2左右。2.在256株/m2的低密度播种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单株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且其值在0.75g到1.75g之间,波动差值为1.00g/株。同样的,在484株/m2的高密度播种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单位面积籽粒重差异显著且其值在0.4g到0.8g之间,波动差值0.40g/株。3.在256株/m2的低密度播种条件下,34个旱地小麦品种间的群体产量随个体适合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驼峰状”抛物线变化。在484株/m2的高密度播种条件下,群体产量随体适合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4.两种播种密度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可塑性的改变对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具有较小或较大的籽粒产量可塑性的品种其群体产量在高密度播种条件下更能获得产量增加,而适中籽粒产量可塑性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其产量稳定性更强。5.在256株/m2和484株/m2的两种播种密度条件下,34个旱地春小麦品种的群体产量随株高、旗叶高、茎重、叶重、穗重、地上生物量、籽粒数和籽粒重等指标基尼系数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旗叶高、穗重和籽粒数大小不整齐性对群体产量形成影响最为显著。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旱地春小麦的育种应当选育个体适合度适中的品种,不应该过度追求大穗,多分蘖等增加个体适合度的特点,适当的弱化个体植株的竞争特征,降低个体自私的行为,这样才能达到群体上的高产。把进化农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今后的育种上是将来品种改良的关键。降低植株的大小等级差异对于旱地春小麦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