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自称“尔玛”、“日麦”,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华夏大地上从古至今唯一未改变称谓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对“羌”字的记载,但由于社会和环境局限等原因,一直到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外才开始关注到了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少小民族。羌族题材电影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羌族文化传承,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羌族题材电影也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1960年的《羌笛颂》至今仍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出于诸多原因,半个多世纪后的羌族题材电影却面临着市场危机,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从文献检索中可以发现,目前对于羌族题材电影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本文立足于羌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从羌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轨迹和特定时代背景出发,梳理出羌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概况,同时以迄今为止上映的所有羌族题材电影为切入点,在对9部羌族题材电影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影视学、叙事美学等学科特质,通过内容分析总结出羌族题材电影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分宗教文化、生活民俗、民间艺术以及政治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另一方面,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得出目前羌族题材电影在羌族受众的传播效果要优于其他民族,聚居地内的效果要优于聚居地外的结论。总体来讲羌族题材电影传播效果不太理想,受众评价一般,9部电影中被大众熟知的屈指可数。这也说明了羌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影片质量不高、资金稀少,宣传不够、本民族电影人才匮乏等原因。在本着羌族文化得以传承、羌族题材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下,提出了一些微小的建议,希望羌族题材电影创作者可以深入文化内涵,讲好民族故事,在新媒体时代下扩展渠道,多方宣传,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在全球化传播的语境下,羌族题材电影能够抓住契机,续写辉煌,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