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出发,比较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整体的的销售利润。通过在考虑售前服务水平前提下研究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问题,建立双渠道供应链模型。整个供应链中包含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以及若干个消费者,形成双渠道的产品供销模型。制造商生产商品,并且通过两种渠道进行销售,分别为:1)制造商将商品以批发价格售卖给零售商,零售商进行商品分销给消费者。2)制造商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专卖店/旗舰店),将产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给消费者。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两个模型,分别为:1)制造商斯塔克伯格模型。2)消费者效用模型。在传统的供应链定价模型中,作者只考虑多平台价格竞争机制,从而决定最优定价模型。本文中,作者将售前服务水平和价格因素一并纳入消费者效用模型的考量体系,将售前服务水平和消费者对于不同平台的接受程度进行量化,比较消费者在选择线上和线下购物的过程中,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大小。同时,作者针对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分别是:1)制造商和零售商为集中决策模式时的定价策略。2)制造商和零售分散角色模式下的不同平台的定价策略,以及售前服务水平的阈值设置。作者考虑,制造商作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和行业的垄断厂商,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时并不会采用线上分销的模式,而是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站或者旗舰店。我们令制造商具有优先定价的权利,零售商根据批发价格进行统一定价,根据价格和售前服务的双重考量标准对消费者效用进行评估,然后定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研究发现:1)当消费者可以选择传统渠道或者线上平台购买商品时,线上平台可达到的最优利润为0。此时线上平台存在的目的并不在于销售商品,而是间接的促进零售商店的销量,同时达到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提高。而此时,零售商利用“搭便车”效应从线上平台攫取更多的销量,不仅达到自身利润的提高,而且弥补了线上平台的运营亏损。2)售前服务的存在并不一定会给整体供应链带来利润的增长,后者的增加仅存在于当售前服务水平置于特定区间范围内。超出该区间范围,售前服务的存在不仅不能带来整体利润增长,还会给来亏损。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当售前服务水平较高时,虽然一方面带来消费者效用的增加,但同时服务成本的增加超出了多得的利润,因此会带来整体利润的下降。相比较于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作者的考量标准通常只有价格因素,通过对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价格竞争进行分析。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售前服务水平这一心理因素进行量化,同时引入消费者效用模型,得出不同平台和整体供应链在集中定价和分散定价情形下的利润大小,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即如何达到企业、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