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1899.6.14—1972.4.16)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与许多作家不同的是,大量的关于“死亡”的描写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文学中“死亡”主题的探源,了解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观。 综观川端康成创作实践的全过程,虽然作品的风格有所发展,但是作家对于死亡特殊意义上的关注从未改变。个人生活的“缺失体验”、佛典与古典文学的影响,战争的创伤,这些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铸就了他对死亡独特的理解,并成为以“死亡”为主题作品产生的根源。 这些描写“死亡”的作品构成了川端文学的独特性。但是,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哀伤的基调,而是作家演绎一生的生命的赞歌,具体表现在“处女崇拜”及“恋母情结”上,是对爱的渴望。个人的经历、文化的沉积、社会的巨变,促使川端康成在斗室之内,打通了生与死的临界点。作家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常常把死作为起点,为了要否定死,就不能不先肯定死,再从死来认识生,进行一种反向思维。可以说川端文学是描写从死向生的文学,“死亡”描写不是否定生命,而是对生命抱着爱惜的态度。从审美角度来说,在悲中求美,“悲”与“美”相通。作家后期的作品在死亡中、甚至是在梦幻中、想象中追求妖艳的美的生命,在魔界与佛界中穿梭,寻求艺术上的真、善、美,进行了更高层次上的探索。 穿透生与死的屏障,以视死如生的执著追求为核心,向在死亡面前颤抖和感受生存压力逼迫的人类伸出一只救援和抚慰的手,在人类心灵中架起一座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瑰丽金桥,这种宗教性的祈愿构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的基础,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主义的美。这种来源于个人经历的在死亡中演奏生命赞歌的美学观不是外来的,是本土的,在日本人的审美目光中生与死是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作家用“临终的眼”凝视着虚空的世界,留给读者的是不尽的启迪,成为日本传统美的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