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虎评点的《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就笔者所知关于张评本的系统研究尚有空白。因此,本文拟从张文虎的士绅身份出发,深入考察张文虎评点《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并阐释张文虎在其中所体现的艺术理念和政治理想,从而全面评价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士绅型”小说评点的阐释价值,及其对小说作品传播的贡献。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张文虎士绅身份的界定。其中第一节是对张文虎士绅身份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梳理。以他谋求、获得,并最终以士绅的身份进行各项活动为脉络。笔者希望通过张文虎士绅身份的这种确定,分析这种经历催生出张文虎个人的士绅意识。第二节则论述晚清社会的动荡造成士绅的精神迷失,并引发张文虎等人的身份焦虑之感。张文虎等人只能在擅长的文化领域中,通过地方文化建设特别是小说评点来解决现实的困境。第二章是对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士绅型小说评点话语体系的分析和评述。第一节将张文虎作为士绅所独特的文学观念,深入分析评点中体现的小说教化功用观,以及张文虎以读者为考量,在针对小说讽刺手法进行的辛辣诙谐且简洁明了的剖析和阐述。第二节以张文虎的士绅教育背景为出发点,分析张文虎个人经史研究的学术思维在小说评点中的另类运用,其中包括了人物考证、本事研究和经史学者的客观理性的研究原则。第三节则是从张文虎士绅的理想信念为参照,并结合现实状况,解析张文虎在小说评点中理想人物和理想世界的建构,揭示其审美理想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是从张文虎的小说评点的有效性研究出发,分析士绅型小说评点在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体系中的意义。第一节对传统小说评点的主要两种类型进行解析,并指出它们在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接受者的阅读接受障碍。之后进一步探寻张文虎小说评点以读者为本,规避前者的不足之处,消解阅读障碍,以实现小说的教化目的。第二节笔者越过张文虎小说评点模式本身,转而进入研究士绅型小说评点对后世的影响。由于着眼于读者接受方面,士绅型小说评点建立起有效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从张文虎的评点来看,这种类型的评点也极大促进了《儒林外史》的销售和传播。同时,在此后的“五四”运动中,这种评点方法也对胡适等人的文学批评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