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创作了多部小说,揭露中国民国时期国民所暴露出的弱点,并尝试改变国民精神。《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其丰富的叙事技巧和独树一帜的叙事语言使其被奉为鲁迅的经典。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反映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鲁迅的小说就被陆续译成多种语言。梁社乾(George KinLeung)的The True Story of Ah Q是《阿Q正传》最早的英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26年。此后,鲁迅小说的英译本越来越多,为鲁迅小说的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一些文章就鲁迅小说的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但是学术界似乎忽略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研究,特别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或许可以帮助评估译文对原文叙事特征的再现情况。同时,鲁迅小说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的版本,而蓝诗玲(Julian Lovell)在2009年发表的《阿Q正传》最新英译本,据考证,尚未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足够的关注,只有11篇期刊和2篇论文有所涉及,并且没有人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叙事学为理论工具,以蓝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聚焦于“叙事类型”,从“叙述视角”、“言语模式”和“叙述者评论”三个方面分析,来考察译文是否成功再现原文的叙事特征,并阐明译文的变异对原文的叙事效果和审美价值的影响。《阿Q正传》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语言有助提升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功能对等,译者应尽可能再现这些叙事特征。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蓝译本基本上再现原著的叙事特征,但有些部分因某种原因发生变异,译文保留原著的整体审美价值和叙事风格。由于很少有研究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阿Q正传》的翻译批评,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揭示蓝译本在主题、文化和艺术上对原文的再现情况,并对小说翻译研究注入新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