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在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与肺癌侵袭、转移的高风险和预后差相关。无论是由于癌症本身还是治疗措施所致,癌症中经常存在凝血激活,典型的表现如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和低水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肺癌是并发血栓的最常见肿瘤之一,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患者可并发深静脉血栓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与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其中以腺癌多见。VTE可发生于病程的不同阶段,已成为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血栓形成可能对疾病的进程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增加了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癌症并不仅仅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癌症诱导的凝血系统的激活还有助于促进肿瘤的生长和癌细胞的转移。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如活化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和D-二聚体等与多种类型肿瘤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针对肺癌患者活化的凝血系统与预后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相似的结果。目前,肿瘤患者的高血凝状态及VTE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肺癌的80%-85%,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凝血功能指标的预后价值及VTE的危险因素,为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604例(包括15例合并VTE的患者)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PT、PTA、INR、APTT、Fib、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否伴随基础疾病(包括感染、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否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确诊VTE诊断依据等。本研究选择了50例同期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非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方式主要为电话、门诊及住院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dia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SCLC组与对照组之间所有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血浆水平显示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除了Plt(P=0.0045)、Fib(P=0.0015),其余指标P<0.001)。NSCLC患者组较对照组PT、INR显著延长,APTT缩短,Fib、D-dimer、Plt显著升高。2对NSCLC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的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患者相比PT、aPTT和INR延长(P=0.007,P<0.001和P=0.0135),PTA下降(P=0.0025),Fib显著升高(P<0.001)。不同年龄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NSCLC患者中腺癌比鳞癌的Fib水平显著升高(P<0.001),PT、INR延长(P=0.0065;P=0.0085),PTA下降(P=0.0025)。Ⅲ、Ⅳ期比I~Ⅱ期患者的Fib、Plt水平升高(P<0.001,P=0.014),APTT显著缩短(P<0.001)。N1-3的患者与N0患者相比,aPTT显著缩短(P<0.001),Fib、D-dimer水平升高(P<0.001;P=0.048);而同时PT、INR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124;P=0.295)。3对生存率的比较研究显示,PT、INR延长(P=0.032;P=0.001),PTA下降(P=0.005),Fib升高(P<0.001),在统计学上对总生存有显著的不利影响。APTT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位数的患者与低于中位数的患者相比,生存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P=0.105)。4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除了TNM分期,只有延长的INR与较差的预后独立相关(HR:1.666, P=0.017)。5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NSCLC患者VTE分布的研究表明,腺癌患者的VTE发生率为3.51%(13/370),鳞癌患者为0.85%(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I~ⅢA期患者的VTE发生率为0.8%(2/250),ⅢB~Ⅳ期患者的VTE发生率为3.67%(1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无基础疾病患者的VTE发生率为1.34%(5/372),伴随基础疾病患者的VTE发生率为4.31%(10/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前,血小板计数、D一二聚体水平正常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1.5%、1.10%,而水平升高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4.4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癌、基础疾病以及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P <0.05)。7NSCLC合并VTE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月(95%C I:9.52-14.48);NSCLC不伴VTE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月(95%C I:16.81-23.19)。对两组患者采用L o g-r a n k生存比较,VTE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非VTE组(P=0.003)。结论:1NSCLC患者往往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纤溶指标的亚临床改变,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凝状态。2肺腺癌患者以及分期为晚期、淋巴结存在转移的NSCLC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凝状态,有利于血栓的形成。3PT、INR的延长与NSCLC患者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 INR是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PT、INR可能成为NSCLC的预后指标。4腺癌、基础疾病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NSCLC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合并VTE的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VTE的NSCLC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