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基因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是在系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各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一样,是基因库属性的一个方面。对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东北野猪进行随机采样,共采取野猪组织样本42个,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其Nanong、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3、JAK2、肠毒素大肠杆菌受体、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组织蛋白酶D、成骨细胞特异因子、白色位点(KIT基因)、肌细胞生成素、垂体转录因子、MRAMP1、乳铁蛋白、运铁蛋白15个结构基因位点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对多态性基因位点进行了群体遗传共适应性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
1.15个结构基因位点中,有Nanog、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3、JAK2、肠毒素大肠杆菌受体、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钙蛋白酶抑制蛋白7个基因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46.67%。
2.7个多态性基因位点中,有JAK2、肠毒素大肠杆菌受体、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钙蛋白酶抑制蛋白4个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占所检测多态性基因位点的57.14%。
3.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之间的18个组合中有Nanog-JAK2、JAK2-Leptin、JAK2-IGFBP-3、JAK2-CAST、JAK2一H-FABP、JAK2-ECF18R 6个组合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共适应的作用,而且起主要作用的是JAK2基因。
4.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位点之间的3个组合都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但是Leptin-ECF18R组合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这是因为遗传共适应和基因间的连锁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两位点处于遗传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