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关中旱地农业土壤有机碳固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地耕作系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然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已成为制约该地区作物实际产量和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寻求有效的耕作和施肥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已经成为实现作物增产的关键。迄今为止,关于耕作及肥料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及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集成的轮耕方式呈现轮耕周期短和耕作措施种类少等特点,不同施肥方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肥力的综合影响分析研究较少;因而二者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相关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那么在旱区农业生态系统中,何种轮耕方式和施肥措施能够更好地实现作物稳产增产和土壤培肥?为此,本研究聚焦关中平原这一典型的旱地农业区,基于前人研究及旱区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在自然条件相似、作物栽培制度不同的两个区域(杨凌、富平)分别对小麦/玉米轮作旱地农田采取由免耕、深松、翻耕措施集成的轮耕方式和对保护性耕作下的旱地雨养春玉米单作农田采用不同施肥措施,用于揭示不同轮耕方式和施肥措施对SOC固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采用轮耕方式后,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随耕作措施变化而呈现不同,各处理的0-2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试验初期(2016年)增加-1.94~9.84 Mg hm-2;相较于连年免耕处理,轮耕措施主要促进了有机碳在20-40 cm土层积累,而在0-20 cm土层,仅深松-隔年翻耕和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下有机碳储量显著提升,深松-隔年翻耕和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增幅为1.9倍、1.5倍,免耕-隔年深松、免耕-隔年翻耕、连年深松、连年翻耕处理则分别降低了10.4%~158.0%。除深松-隔年翻耕处理以外,其余轮耕处理较连年免耕处理均增加了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团聚体破坏率指数增加15.2%~50.5%)。其中,深松-隔年翻耕和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处理促进了土壤中粘粉粒和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变。相对于连年免耕处理,仅深松-隔年翻耕和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提升了0-20 cm土壤中β-D-纤维二糖水解酶、β-木糖苷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所有轮耕处理均提升了20-40 cm土壤中上述三种水解酶活性。各轮耕处理的系统生产率均高于连年免耕,其中,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下系统生产率最高(14.76 Mg hm-2y-1)。从提升农业生产力角度看,深松-免耕-翻耕-深松处理是旱地免耕农业生产中最佳的轮耕培肥模式。经过7年的施肥处理,施肥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较试验初期(2013年)均增加了2.36~14.47 Mg hm-2,相较于不施肥土壤,施有机肥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高量施用有机肥效果最为显著,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相较于不施肥处理,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增加了10.6%,而其他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则分别降低了29.5%~41.2%。除绿肥翻压配施氮磷肥处理以外,其余施肥处理均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有机物料的施用促进了土壤中粘粉粒和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团聚化过程。且相比于不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在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同时提升了土壤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BXYL)和β-葡糖苷酶(BG)活性。而在仅施化肥的土壤其则显著降低。采用施肥措施均提高了平均产量,其中,秸秆覆盖还田配施氮磷肥提升最多,为7227 kg hm-2y-1。从提升农业生产力角度看,氮磷肥配合秸秆覆盖还田模式是旱地免耕农业生产中最佳的施肥模式。综上所述,(1)在旱地农业少耕环境中,深松-免耕-翻耕-深松相结合的轮耕方式有助于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减少耕层土壤扰动,以此来提升作物产量;而在土壤水肥不足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配施氮磷肥可以通过提高土壤保水性能来增加土壤对外源物料的利用,达到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的目的。(2)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C净固持量范围相近,而C固持效率差异显著,表明土壤对外源有机物料利用存在上限,应当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中外源物料的最佳添加量。(3)在保护性免耕的基础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上,可通过这一角度对土壤结构作进一步探索。上述结果为关中地区旱作农业生产实现农田固碳-作物高产-环境友好目标提供了田间试验数据。
其他文献
垄沟集雨种植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半干旱区旱地作物缺水状况,提升作物生产水平。能否将该种植模式应用于关中灌区,在有效收集和利用天然降水、节约灌水资源的基础上,解决该区作物周年生产季节性缺水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该模式下,麦-玉复种农田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不同垄面覆盖材料的响应机制也不清楚。针对以上问题,于2019-2021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以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设
<正>支气管哮喘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易反复等特点,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1]。为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医院需在给予科学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生命质量。本文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植物源天然产物是新农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杀虫植物在东亚地区长期用于害虫防治,其含有多种高杀虫活性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尤其是双氧木脂素A((+)-haedoxan A)对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具有极高的杀虫活性。前期研究也表明双氧木脂素A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和低细胞毒性,对人类和高等动物相对安全。因此,开发以双氧木脂素A为主要杀虫
高校英语教学应教会学生熟练、正确运用英语知识和技巧与国际友人沟通交流,成为优秀的国际双语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大口语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能强化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教育文化角度来说,能促进文化交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此,高校要增加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基于新媒体创新口语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流实践训练,听说结合加深学生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要求,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开展温室气体绿色减排的相关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置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W0)、秸秆还田(W1);副处理设置为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施氮肥(N)、施氮磷肥(NP)。研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农田理化
当前的英语教学存在教师照教材念、照课件念等现象,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基于此,笔者探讨如何通过改编英文歌曲、录制音频、运用手影、全身反应、指导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触发学生听觉、视觉、动觉、情感的共鸣,以期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地膜覆盖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播前底墒是旱作小麦利用的主要水源,与生育期降雨具有同等重要性。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覆膜对土壤水热、作物产量、水氮效率的影响,而有关播前底墒与地膜覆盖如何交互影响小麦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旱作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底墒水平和地膜覆盖对小
目的探讨身体约束评估量表在降低ICU意识障碍患者身体约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六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约束,观察组基于身体约束评估量表进行约束,观察两组患者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身体约束率和约束时间分别19.05%、(3
<正>目前高压大工业、一般工商业、居民一户一表等不同电价的用户电费计算方式不同,且电价政策调整频繁,有时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造成电费计算错误,对用电客户和供电企业都会造成经济损失。1现状调查以某公司2020年4—12月电量电费退补流程为例,统计该时间段内该公司所有电量电费退补计算正确率,筛选出每个月计算错误退回修改的用户发现:电量电费退补计算正确率均不能达到精益化管理要求,退回笔数高达98笔,月均正
期刊
芹菜属伞形科植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芹菜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功效,且芹菜叶酚类物质丰富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利用高速旋转研磨,制备阿维菌素纳米制剂。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深入研究芹菜的次级代谢产物,揭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芹菜组分的可行性,进一步为农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经检测,阿维菌素纳米混悬液的悬浮性能、粒径分布、冷热贮稳定性等各项理化性质均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