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指发病一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它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其致死率和远期致残率均较高。本研究通过对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前循环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和机制。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共45例,用配比方式选取45例急性前循环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定义:发病6小时后未经治疗或经常规治疗病情仍进展,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周内增加3分或以上。应用罗氏均相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糖、TC、TG、LDL、Apoa、Apob、FIB,应用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hs-CRP,应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检查结果分别由附院生化室和核医学科提供,应用颈部动脉血管彩超(由附院彩超室提供)进行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检测,行头颅CT和MRI,MRA检查,同时采集相关病史。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分别予以t检验、x2检验,非参数检验,最后将所有危险因素构建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前进法进行逐步回归。
结果:
1.进展组中有糖尿病病史者24(53.3%)例,最高NIHSS评分12.02±4.90,非进展组中有糖尿病病史者13例(占28.9%),最高NIHSS评分5.31±2.78,上述指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进展性组空腹血糖6.46(5.38,8.77)mmol/L,非进展组空腹血糖5.19(4.63,5.76)mmol/L,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展性组C反应蛋白(4.96±3.22)mg/L,非进展组C反应蛋白(2.82±1.98)mg/L,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
3.根据血糖结果≥7.0mmol/L和<7.0mmol/L分为两组,其中≥7.0mmol/L组23例,发生进展16例(占69.6%),<7.0mmol/L67例,发生进展29例(占30.4%),两组中发生进展性脑卒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
4.根据C反应蛋白结果≥5.5mg/L和<5.5mg/L分为两组,其中≥5.5mg/L组22例,进展16例(占72.7%),<5.5mg/L68例,进展29例(占27.3%),两组进展脑卒中发生牢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
5.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进展性脑梗死组45例,32例有易损斑块,发生率71.1%,非进展组45例,20例有易损斑块,发生率44.4%,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捡出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0)。
6.梗死发生部位比较:进展组侧脑室体旁11例,占24.4%,侧脑室体旁和基底节都受累19例,占42.2%,非进展组侧脑室体旁7例,占15.6%,侧脑室体旁基底节部受累6例,占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对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梗死部位大小进行比较,结果为进展组侧脑室体旁2.58±0.61cm,非进展组1.90±0.31cm,进展组基底节1.95±0.19cm,非进展组1.78±0.13cm,进展组侧脑室体旁基底节都受累5.47±0.35cm,非进展组3.49±0.30cm,三指标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颅内血管比较:两组中部分患者行颅脑MRA检查,根据MRA结果将责任血管分为正常,狭窄和闭塞,进展组38例行MRA检查,正常7例,占18.4%,狭窄15例,占39.5%,闭塞16例,占42.1%,非进展组37例行MRA检查,正常17例,占45.9%,狭窄12例,占32.4%,闭塞8例,占21.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
8.以脑梗死各危险冈素为自变量,以是否进展性脑梗死为因变量,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血糖、hs-CRP。
结论:
1.糖尿病史、入院后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闪素。
2.侧脑室体旁和基底节同时累及的脑梗死易发生进展性脑卒中。
3.颈动脉易损斑块、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可能足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