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种主要的交际工具,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拒绝语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和不礼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得体地使用拒绝语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为了减轻拒绝语的面子威胁程度,说话者通常使用礼貌的拒绝策略。本文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根据Brown&Levinson以及顾曰国的礼貌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中国和东非调查对象的拒绝言语行为作对比研究,获取了不同拒绝策略的对比数据,并对拒绝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采用语篇补全测试法(DCT)来收集数据,对80名中国大学生和80名东非大学生拒绝语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内容相同的中、英文问卷调查。问卷根据3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共设定了12个情景,涵盖请求、给予、邀请和建议四种拒绝言语行为。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和东非大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共性主要体现在:相对直接策略而言,两组都倾向使用更礼貌的间接拒绝策略;在众多间接拒绝策略中,两组都优先使用原因和表达遗憾策略。(3)差异主要在于:中国学生在策略选择上对社会地位更加敏感,在拒绝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时,策略使用差异大,且比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在拒绝地位平等和地位高的人时,中国学生使用更多的原因和选择策略,但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承诺和虚假接受策略;在拒绝地位较低的人时,中国学生通常不使用虚假接受策略,而东非学生使用更多的承诺和虚假接受策略。另外,东非学生所采用的直接和间接拒绝策略总数稍多于中国学生。(4)两组拒绝言语行为上的差异可以归因于其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礼貌理解上的差异。尽管中国和东非同属集体主义文化,但相比之下,中国比东非更具集体主义特征,而且两者的集体主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中国集体主义强调谦虚,而东非集体主义强调荣誉;中国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集权,其社会权利距离更大,而东非受非洲传统的友帮拓(Ubuntu)思想以及近代西方对非洲殖民文化的影响,其社会权利距离稍小一些;此外,中国悠久的文字记载传统与非洲口传文化传统也是造成两组产生不同拒绝言语行为的原因之一。中国和东非拒绝语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本文首次从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和书写/口传文化传统的角度对中国和东非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作出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礼貌理论的研究。本研究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并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及外语教学等提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