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对外贸易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经济的运行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美国二战以来的贸易政策,有保护的自由贸易是美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但是,自冷战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以“公平贸易”为名,在双边贸易中实施以贸易报复为特征的“单边主义”,对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了复杂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美国的贸易政策,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重商主义产生以来,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一直贯穿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之中。尽管两派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有利,但在向政府提供的政策建议方面,二者却有很大差异。 16 世纪中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重商主义观念。1776 年,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倡导自由贸易。1817 年,大卫?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自由贸易理论。1827 年,幼稚产业保护理论问世,强调了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可以使这些产业更快成长。20 世纪初期,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用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必然性。30 年代大危机后,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主张重新实行重商主义的各项措施。而在二战后到 70 年代中期,自由贸易理论重又成为国际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70 年代以后,在管理贸易论、公平贸易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支持下,美国转而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从上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在理论上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斗争之中。但是,彻底的自由贸易和完全的保护贸易都只是理论上的抽象,现实中的经济政策都是二者某种程度的结合。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保护贸易的过程。 战后,美国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出于遏制前苏联的国际竞争战略需要和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大力倡导自由贸易政策,并推 41<WP=47>动 GATT 的建立以强化自由贸易制度。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国际地位的下降,美国逐步改变了单纯自由贸易的做法。1974 年,美国制定了《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概念,为美国“公平贸易”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由此,美国贸易政策逐步显现了三个新的特征——微型单边主义、管理贸易和国会行动主义,以迫使贸易伙伴对美国开放市场,特别是服务、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市场。90 年代以后,单边主义成为克林顿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特征。世纪之交,美国新一任总统小布什上台后,进一步加强了单边主义。单边主义成为延续“公平贸易”的一种极端形式和“公平贸易”的守护神。 美国的贸易政策,不仅考虑了美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目标,还充分考虑了各个利益集团的现实利益。正因如此,才出现了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的交替更迭,并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国家竞争战略及其地位的变化,决定了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走向。其次,世界经济及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供了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动因。第三,国内外各个相关利益集团,影响着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内容。 美国贸易政策受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作用上的两面性、体系上的多重性、实施上的强权性、效果上的示范性、制定上的法规性、应变上的灵活性。 美国在贸易政策方面的实践,给我国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启示: 第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我国贸易政策提供经济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有很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统一、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和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实力。我国也要建立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市场,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筹码,提高我国谈判地位。 第二,注重国际贸易的合作与磋商,增强我国贸易政策的灵活性。美国为保护其国家利益,采取了多种多样、范围不一的贸易政策手段。这就要求我国借鉴美国的作法,灵活应变。同时,借助国际机构的约束力量, 42<WP=48>在 WTO 框架内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把合作与磋商作为应对保护贸易主义的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贸易战的激化。 第三,顺应国际贸易制度需要,增强我国贸易政策的法律化。加入WTO 要求我国坚持正当的、适度的保护贸易,实行规范化的政府间接调控,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必须完善法制基础,像美国那样让每项贸易政策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由此,保障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有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