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城市化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为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区域范围,社区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劳动生产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维权意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方面,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事业、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行业体育格局被打破,人们对体育的需求由社区来承担,社区体育人口基数增多,社会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了劳动力人口体质水平下降,社区作为中年人与青少年下班、放学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其发展关系到国民体质与劳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配套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强调了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体育服务的落脚点是服务全民健康,而惠及群众最广的无疑是占比不断提高的城市居民。做好社区体育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政策依托,三十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众多关于社区体育的政策法规,除旧立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这其中既有党和政府出台的文件,也有国家体育总局(前国家体委)、地方政府出台的规范条例;既有综合指导性文件,又有专门针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使用、人员保障方面的文件,但是总体来看社区体育政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数十条我国社区体育政策,分析政策中对社区体育工作目标的规定、为实现目标设置的各项保障、政策执行情况与政策之间的变化,总结出我国社区体育政策的特点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结论如下:在政策特点上,我国的社区体育政策主要呈现出(1)政策数量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2)政策内容稳定度较高、行政系统管理强度减弱;但同时也存在诸如社区体育专门政策少、政策目标不清晰;政策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政策执行情况缺乏反馈等问题;因此在未来政策制定方向上得出以下结论:(1)丰富社区体育专门政策,加强法制建设;(2)强化社区体育政策理念,以提高百姓身体素质为最终目标;(3)提高政策制定过程透明程度,重视民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