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S掩星观测资料研究电离层偶发E层现象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发E层(Sporadic E,简称Es)是指距地面90~120km高度区域内短暂出现的高电子密度薄层结构。当无线电波穿过Es不规则结构时,会引起电波信号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方向发生快速随机起伏,造成通信误码和信号畸变,从而影响卫星导航精度和通信畅通。随着全球范围导航定位和通信系统对空间平台的依赖日益增长,开展全球Es分布特性的研究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北半球划分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指3~5月、6~8月、9~11月和12~2月。利用2002年至2006年CHAMP卫星和2009年12月COSMIC卫星观测得到的50Hz采样率的C/A码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简称SNR)数据,统计分析全球范围内Es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Es在夏季强度最强,主要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时 Es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中纬地区,其强度比夏季北半球中纬地区的弱,但强于春、秋两季时南、北半球中纬地区的Es强度。与夏季和冬季相比,春季和秋季的Es强度很弱,Es在南、北半球均有出现。  (2)夏季时在距地面100~110km高度的北半球中纬地区,Es扰动随经度的变化较小。冬季时,在南半球中纬的-180~-40°E和40~180°E两个地区上空100~115km高度出现强度很大的Es扰动,但是在-40~40°E地区上空Es强度很弱。  (3)高纬地区Es强度最弱。低纬地区Es全年几乎都有出现,但是其强度较低。  (4)Es主要出现在距地面90~115km的高度范围,低于90km和高于115km的高度范围几乎没有Es强扰动出现。  (5)冬季时在南、北半球中纬地区,地方时9~12点和15~21点出现了两个相对较强的Es峰值。夏季时,南半球中纬地区的Es只在地方时15~21点出现峰值;北半球中纬地区的Es分别在地方时9~12点和15~21点出现两个相对较强的峰值,在地方时午夜(0~3点)出现一个强度稍弱的峰值。  (6)2003年出现了典型的夏季异常现象,即北半球中纬Es强度在7月和8月最强,进入9月后其强度下降到了全年最低。在其它年份(即2002年和2004~2006年),北半球中纬Es的强度在9月虽然不是全年最低,但与夏季相比其强度明显减弱。  本文的统计结果与以往利用其他方法获得的观测结果比较一致,说明利用 GPS掩星观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Es层的全球分布。
其他文献
耗散系统理论的实质内容是构造一个非负的能量函数,使得系统能量损耗总是小于能量的供给率。事实上,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稳定理论,也可从耗散性的角度加以分析。引入耗散性控制
该文从激励理论和博弈论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区域电力市场未来运营模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区域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竞价上网模式选择和电价的清算机制,研究了区域电力
离散多载波技术由于同单载波技术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纷纷对这项新兴起的技术进行研究,特别是当该技术被美国定为ADSL的线路编码标准之后,对之的研
该文基于TMS320LF2407DSP芯片对无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详细讨论了在去掉传感器的情况下无刷直流电机的如何实现换相以及速度提取的问题,并且进行了相
作为图象处理的预处理手段,图象去噪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随着对图象的理解的不断深入和新数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图象去噪的方法与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小波理论自上世纪
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它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该文分析了各种电流保护的原理和特点,同时深入研究了自动重合闸和低频减载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针对中国石化总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炼油厂的60万吨/年连续催化重整装置(采用UOP技术),在深入了解工艺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智能软测量技术,通过多种神经网络的建模比较,建立有关
进入二十一世纪,客户化的生产需求对生产调度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相关研究从"优化调度"、"柔性调度"向"敏捷调度"转变,因而,对传统的调度方法和调度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Age
面对控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故障诊断这一学科面临着如何有效地进行故障检测与分离、定位的前沿课题.将新的理论应用到故障检测与诊断中去也成为科技人员不断探索的方向.该文
多电平变换器是当前高压大功率电能变换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通过对直流侧的分压和开关动作的不同组合,实现多电平阶梯波输出电压,能有效地减小器件承受的电压应力,缩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