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解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交际现象,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需要花更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消解,因此误解往往被视为言语交际中尽量避免的错误。然而误解又似乎无处不在,难以避免,这表明误解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错误,其本质根源值得深入研究。误解根源一直是误解研究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学者对于误解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听者一方,视误解为听者的问题,似乎与说者无关。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语用学理论通常将交际看作一个合作的依赖于语境的理想过程,其中说话人往往被设想为在考虑了所有语境因素后发出话语的一方,而听话人则被设想为尽量弄清说话人的一方,事实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并非总是听话人所恢复的,而是依赖于双方的前语境,尤其是所凸显的个体前语境、意图与注意的对动态性、涌现公知等。也就是说,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融合、合作与自我中心共生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认知语用(SCA)倡导“说者-听者语用学”的原因所在SCA的“共知共建观”对传统交际理论缺乏“说者-听者”一体视角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也为本文探讨“交际的自我中心性”这一误解根源提供了新的解析机制。本文作者根据SCA的“共知共建观”理论对误解进行解析,并不拘泥于说者或听者某一方,而是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因为交际过程具有合作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属性,必然会导致成功或失败的交际效应,误解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说言语交际其实就是一个共知共建的连续体,交际双方基于动态共建形成信息共知,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同时也为后续回话构建了新的共知信息。其中,交际的自我中心属性必然导致某些共建失效现象,即双方在激活、搜寻和创造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失衡的情况,从而诱发误解。当然随着语流的推进,更多构建因素的参与,加上交际主体的自我监控和调整,共知共建最终会达成,误解也会随之消解。本文采用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对误解的本质根源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要评述了SCA的理论背景及理论框架,进而详细地阐述了SCA的共知共建观,指出其性质界定、内容划分及构建方式,为从听说整体探讨误解的本质根源提供了解析机制;然后结合哲学、认知科学有关成果进一步探讨了SCA的“自我中心论”,指出误解的本质根源在于交际中的自我中心性;最后引用实例,从共知共建失效角度,具体剖析了CG共建失效与误解形成,包括核心CG共建失效与涌现CG共建失效。研究发现,交际的自我中心性能对不同误解做统一的解析:一方面说话者只能从自我认识和自我视角出发,预估听话者可能或者应该知道、注意到的信息,另一面,听话者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自我注意焦点,根据话语表征进行联想和推理,其结果是虽然双方都有合作完成会话的意愿,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明示-推理过程,都能达到信息互明的状态,也就会存在某些CG共建失效和误解现象。本研究立足于交际的全过程,对误解的本质根源作了新的阐释,对SCA的“说者-听者语用学”进行了初步实践,可为进一步研究误解及其他言语交际现象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