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是根据合肥市各空气站点近地面污染气体、气溶胶、激光雷达垂直观测数据,和邢台市近地面臭氧观测数据,以及合肥科学岛近地面臭氧和气象观测历史数据,研究了合肥市臭氧、臭氧前体物、气溶胶浓度时间分布特征;臭氧和各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各污染物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个例分析了合肥气溶胶重污染过程和科学岛臭氧浓度日变化峰值的成因,臭氧四季污染特征及相应时间的气象特征。主要内容如下:1、合肥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季节性差异较大,夏季和春季较高,冬季最低。而气溶胶高值易发于冬春季。城市臭氧前体物质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业燃气,科学岛植物释放有机物对臭氧的生成作用较大。合肥臭氧日变化曲线呈现较明显的三峰、双峰、单峰结构,凌晨4时和晚上20时左右出现次峰,峰值一般出现在下午15时左右。一天中气溶胶浓度一般表现为白天低早晚高的特征。氮氧化物浓度一般呈双峰型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早上和晚上。2、低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气象条件有利于颗粒物生成。当风速大于某一阈值时有利于颗粒物形成。太阳辐射、温度、风速和近地面臭氧正相关,在不同季节起主要作用的气象因素也将不同,夏季温度的作用较大,而风速在冬季起主要作用。当科学岛观测站盛行偏南或偏东风时,易造成臭氧浓度高值,而盛行北风,臭氧浓度却较低。夏季局地光化学是产生臭氧的主要途径,可根据常规的气象因素预测臭氧生成趋势。3、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和交通尾气排放比较严重,造成的局地污染也比较显著,气溶胶和臭氧浓度较高,但过程持续的时间较短,此期间气溶胶对生成臭氧的阻滞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