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多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使得农业生产条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难以实现大的提高;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得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无法有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村面貌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因而,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如何实现有效供给具有现实必要性。在探讨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时,必然要重视对供给主体的研究。因为不同供给主体在参与供给决策、筹资、监督和建成后管护等环节上,存在重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供给的效果。当前,学界认为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等主体的参与。在实践中,由于市场主体难以从供给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中获利,其供给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因而会出现市场供给失灵。由于政府不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这使得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大量资金的浪费或低效率使用等问题,这又会导致政府供给失灵。第三部门出于公益精神,进行捐赠,解决了一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问题,但我国多数地区的第三部门发展滞后,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资金更是有限,使其难以进行开展大规模的供给。针对这一困境,农户主体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农户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参与供给具有其他主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当前,虽然农户参与供给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受观念、经济、人力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参与供给的动力还不足。这制约了农户在供给中作用的发挥。因而,这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提升农户参与供给的动力。不过,目前学者对农户参与供给的研究较少涉及,尤其是,对农户参与供给动力问题几乎没有关注。为此,本文试图对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加以研究,为提升农户参与供给动力提供理论指导,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本文共分为六部分。每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引言分别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问题;评述国内外有关公共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文献;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在研究中,需要使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实地研究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第一章涉及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的界定、构成与理论基础等内容。首先,分别论述农户、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含义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含义和特征。其次,分析指出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体系由驱动力、内促力、支持力和外推力构成,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16个具体要素。最后,认为开展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研究要以政府治理理论、理性行动理论、人本思想和系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研究的现实背景。包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和现实需求,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式,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势的分析以及对建国以来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情况的回顾。第三章对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基于山东省七市的调查,作者认为,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驱动力、内促力、支持力和外推力等方面有潜在动力,但当前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还远远不足。原因有传统供给理念的阻碍、农户用于供给资金的有限、普通农户供给能力有限与农村人才的缺乏、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织供给能力不足以及农户参与供给机制的不健全等。第四章介绍和分析印度、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政府提升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的经验做法。这些经验做法包括确保农户需求意愿的畅通表达,健全农户全面参与的供给决策机制,通过经济激励调动农户参与供给的积极性,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在供给中的载体作用,注重发挥社区组织在供给中的组织作用等。这些经验为提升我国农户参与供给动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第五章主要阐述提升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的具体对策。这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认为应从提升思想动力、完善财力支持、组织支持、人力支持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来提升农户参与供给动力。具体来说,转变传统的供给理念,提升农户参与供给的思想动力;增强农户的经济实力,为提升其参与供给动力提供财力支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化水平,为提升农户参与供给动力提供组织支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提升农户参与供给动力提供人力支持;健全农户参与供给的利益表达、筹资融资、监督和激励机制等,为提升其参与供给动力提供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