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病理表现主要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IMN临床表现不同,约有80%的IMN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剩余约20%的IMN患者表现为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同时,IMN预后差别较大,临床上表现为NS的IMN患者中,约有30%可自发缓解,但也有约30%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对于临床表现为NS、进展至ESRD风险高的IMN患者,应该尽早给予免疫抑制治疗。IMN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常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建议IMN的初始免疫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其中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为常用的CNI,因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MN的临床缓解率高、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IM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2009年,Beck等的研究发现肾小球足细胞膜上的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是IMN的致病抗原,并在70%的IMN患者血清中发现抗PLA2R抗体,是IMN发病机制研究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血清抗PLA2R抗体可以作为诊断IMN的特异性指标,但关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IMN免疫治疗效果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抗PLA2R抗体水平IMN患者应用泼尼松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探讨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IMN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今后IMN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肾活检证实为IMN且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患者共65例,根据治疗前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将其分为抗体低水平组和抗体高水平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泼尼松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5mg/kg/d,口服6-8周后开始逐渐减量,后每3-4周递减2.5mg,减至5mg/d时维持8周,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0.05mg/kg/d,分为每日2次,间隔12小时口服,服药5-7天后检测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之后每1-2月检测1次,维持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在4-10ng/ml,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在血压允许条件下均给予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同时给予预防骨质疏松、抗凝治疗,血脂升高的患者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后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抗PLA2R抗体、血肌酐、eGFR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5例入选的IMN患者中,抗体低水平组32例,抗体高水平组33例,两组的血清抗PLA2R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6、12月后抗体低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24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血清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体低水平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白蛋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高水平组(P<0.05)。3.治疗3、6、12月后抗体低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血清抗PLA2R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治疗12月后抗体低水平组及高水平组的血肌酐、eGFR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3、6、12月后抗体低水平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高水平组(P<0.05),治疗12月后抗体低水平组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高水平组(P<0.05)。结论应用泼尼松联合他克莫司治疗IMN,治疗前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低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抗体水平高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对预测IMN患者临床缓解时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