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羞怯”作为一个有价值有意思的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广受研究者的关注。与低羞怯个体相比,高羞怯个体更易有社交方面的困扰。一方面,他们有社交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羞怯个体在社交和社交适应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易出现社交焦虑甚至社交障碍。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因害怕社交拒绝和他人的负性评价而有社交回避倾向。同时,因为高羞怯个体有着自我归因倾向,对社交场景易持悲观态度并把社交失败和受挫归因于自身,会进一步加深其社交恐惧和回避。羞怯个体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其社交焦虑和退缩行为。开展羞怯个体对社交场景的认知加工特点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羞怯个体探寻其社交问题的根源,从改善认知入手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以减轻羞怯个体的社交不适应感。 本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对社交场景的认知加工的差异。 实验一运用自我拍照的方法,考察探究羞怯大学生对社交场景进行主动、无框架的采择的特点。 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研究不同的卷入度对羞怯个体加工社交场景的影响。社会适应模式提出,羞怯个体为了减轻个体的不适与痛苦程度,会倾向于逃避社交情境。实验二拟构建自我卷入度不同的社交场景,探查羞怯个体与低羞怯个体对不同情绪效价社交信息的神经生理反应差异。采用2(被试类型:高、低羞怯组)×2(自我卷入度:高卷入度、低卷入度)×2(情绪类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卷入程度和情绪类型为组内变量。记录被试的总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注视点个数、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修改实验范式,考察认知性解释在社交场景中的作用,并通过眼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索高羞怯个体与低羞怯个体对社交场景的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以羞怯水平、认知解释偏向为自变量,以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平均瞳孔直径、最大瞳孔直径、最小瞳孔直径为因变量,2(被试类型:羞怯、低羞怯组)×2(认知解释偏向:社交性认知解释/非社交性认知解释)的二因素组间设计。 综合三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羞怯个体在对情境进行采择时,会避开使其产生焦虑反应的场景,主动采择社交因素较少或不包含社交因素的场景。(2)高羞怯个体对高自我卷入的社交场景更为关注,进行了更深入的认知加工。(3)高羞怯个体对高卷入度的消极情绪社交场景消耗了最多的认知资源,而对低卷入度的积极情绪社交场景消耗的认知资源较少。(4)低羞怯个体相较于高羞怯个体,在社交性认知解释偏向的社交场景中进行了更深入的认知加工,在非认知解释偏向的社交场景中消耗的认知资源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