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新辅助治疗也称为术前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其中就包含了在女性中发病率非常高的乳腺癌。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策略主要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也称为抗HER2治疗)以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组成。其中,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是新辅助治疗的基石,在最早提出阶段主要应用于局部晚期病人(即乳腺原发病灶直径较大或病理学证实区域淋巴结见癌转移),但随着治疗理念和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适应证进一步扩展至早期乳腺癌患者,目的在于提高保乳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改善患者结束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国外早期回顾性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在完成标准化的新辅助化疗后,其乳腺原发病灶与转移性腋窝淋巴结倾向于达到相同或相近的疗效。基于这一发现,有学者猜想: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乳腺原发病灶取得非常理想的病理反应如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 CR)可预示着腋窝淋巴结也能达到良好病理状态,即腋窝淋巴结中无浸润性癌成分或受累淋巴结很少。然而,这种在治疗反应上的关联性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证实。方法:我们的研究团队回顾性地收集了2012年至2019年在重庆市乳腺癌中心(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利用Miller-Payne(MP)分级系统评估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并定义本研究的结局:乳腺pCR的定义是新辅助治疗后对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组织内无残余浸润性癌病灶(yp T0/is);腋窝p CR则定义为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对手术切除的所有腋窝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时检测不出转移病灶(yp N0)。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患者分别在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个病灶病理反应评估中根据上述定义分成p CR(乳腺p CR/腋窝p CR)和非p CR(乳腺非p CR/腋窝非p CR)两组。我们借助单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乳腺和腋窝两个部位筛选出各部位内部的p CR和非p CR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或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患者人口学特征或肿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并通过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在这些特征或因素中分别探寻新辅助治疗后乳腺或腋窝淋巴结病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另外,我们还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一步挖掘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应的患者或肿瘤基线特征。结果:我们通过基于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原发灶大小、区域淋巴结分期、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状态以及肿瘤的Ki-67指数是乳腺原发灶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反应情况则受区域淋巴结状态的影响。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当临床分期为c T2N0的患者乳腺原发灶病理反应达到p CR时,其腋窝淋巴结也更倾向于获得最佳疗效即p CR(可能性超过90%);然而,对于c T3N1-2乳腺癌患者,若乳腺原发灶治疗后未达到p CR,其腋窝淋巴结中很可能仍存在转移病灶(平均置信度mean confidence为0.9 637)。我们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还发现激素受体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低Ki-67指数(小于14%)是导致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反应不一致的肿瘤病理特征。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反应在具有某些临床特征的患者中存在一系列的相关性,该发现可为在新辅助治疗后乳腺原发灶取到p CR的患者中筛选受试者免行腋窝清扫手术的临床试验提供前期基础和依据,符合精准治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