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比率指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狭义货币的结构,相对独立,连接了微观主体与宏观货币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的经济行为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通货比率也内生于经济运作和制度变迁之中。从通货比率包含的一系列研究内容出发,深入分析我国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有助于完善货币供给机制理论研究、提高央行货币调控的能力、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首先研究我国货币供给概况、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的关系,明确通货比率在货币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公众对通货比率这一内生经济变量施加影响,改变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其次,理论分析公众的经济行为如何导致通货比率变动,这些分析包括收入、资产选择、通货膨胀、税收以及其他因素。我国通货比率的变动趋势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滞后,加上通货膨胀的催化,导致通货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随着公众财富的积累、金融体系的全面发展,通货比率不断下降。近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货比率徘徊乃至回升,本文认为长期内通货比率会继续下降,但是对无现金社会持保留态度。再次,实证分析公众行为对通货比率的动态影响,以验证相关理论和我国实情是否一致。研究表明,1999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通货比率与公众行为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货比率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前后期正相关,对自身有解释作用;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和税收对通货比率的动态作用机制基本与理论相符,但是税收的作用力强于前三者;公众持有股票等金融工具对通货比率的冲击力度也较强,但是作用方向不确定。最后,根据以上因素影响通货比率,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的机理,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公众的收入水平,扩大社会保障力度,避免持续性通胀;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利率市场化的过渡阶段坚持完善数量型调控手段,灵活使用货币政策;提升公众参与金融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投资风险意识,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