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成分分析探讨薄氏腹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证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人体成分分析探讨薄氏腹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脾虚痰湿证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0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诊断为肥胖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查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进行治疗,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二甲双胍以及运动、饮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薄氏腹针治疗。一个疗程4周,一共3个疗程。治疗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其他取穴:双侧上下风湿点、双侧大横、双侧天枢、腹部脂肪结节处。每周进行3次,一个疗程为12次。在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分别记录每一位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以及计算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体脂率(Body fat%,BF%);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观察每一位患者体内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以及各节段脂肪、肌肉量、健康评分等变化;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 hours postprandial insulin,2h INS)、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观察并监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按照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以及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糖尿病症状积分以及生存质量积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处理,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或P<0.01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6%、89.7%,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6.2%、96.6%,治疗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种治疗方法均降低了体重、腰围、臀围、BMI、BF%等肥胖指标,同时也降低了FBG、2h PBG、Hb A1C、TC、TG、LDL-C、HOMA-IR等指标,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WHR指标两组均有下降,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从人体成分分析得出:在受试的120例患者中体内脂肪分布最多位于腹部。对照组以及组治疗前后各节段脂肪都有所减少,肌肉有所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减少及肌肉增加最明显(P<0.05),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减少脂肪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健康评分变化,91%患者治疗前低于70分,仅9%的患者达到70-85分,治疗后5%的患者达到85分以上,64%的患者达到70-85的评分,31%的患者低于70分,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积分都有所提高,这个现象在治疗组更明显(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等的变化,发现无明显改变,都在正常范围内(P>0.05)。(4)治疗前后对比糖尿病症状积分以及生存质量积分,两组患者都有所降低,但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无明显变化,安全性良好。结论:薄氏腹针能够有效降低脾虚痰湿证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的含量,增加肌肉含量,降低肥胖指标,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缓解糖尿病症状,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肾穿刺活检标中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的表达,探讨THSD7A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经肾穿刺活检及结合临床表现等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的
目的:本研究对林才志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以传统中医传承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林才志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进行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掘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1.本研究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收集整理临床病案,认真查阅、研读反映导师学术思想及经验的相关论文书籍
目的:评价基于方证辨证用柴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78例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住院治疗,证型属于气滞水停证,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对符合入组标准的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柴苓汤治疗。观察对
目的:寻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炎性标记物,用于评估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3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22例,健康对照组30例。AIS组在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样:第1次(AIS发病24h内)、第2次(AIS发病第3天)、第3次(AIS发病第7天),对照组和短暂性脑缺血组只采血1次。并在发病第1天、第3天、第
目的:通过测量肝肾亏虚型腰痛和非肝肾亏虚型腰痛患者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中Collagen TypeⅠ、Ⅱ、Ⅲ的表达情况,探讨肝肾亏虚型腰痛和非肝肾亏虚型腰痛患者黄韧带中Collagen TypeⅠ、Ⅱ、Ⅲ的表达水平和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期间行腰椎后路开放性手术的患者,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体征、中医证型、受累节段、通过MR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著名医家冯兆张的生平及著作进行梳理和挖掘,以期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的展现医家冯兆张在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学术思想,借鉴其临证经验,更充实其学术经验在现代中医学发展中的价值。方法:本文采用了文本挖掘与文献精读法等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冯兆张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提炼。由于现有文本挖掘工具并不完全直接适用于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故本研究从文本挖掘的核心逻辑入手,使用Pyt
目的:本研究基于肌骨超声探讨院内制剂清热除湿止痛液和清热逐风膏,益肾健骨丸和强筋益肾健骨膏分别对风湿热痹型和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随机筛选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且中医辨证分型为风湿热痹型或肝肾亏虚型,每组40人,将两组病人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院内制剂(内服
目的:通过观察与对比ALBI、NLR等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影响,筛选出对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真正有判断意义的因素,并评价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判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为2016年11月1至2018年10月31日首次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未经治疗的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研究共搜集312例,因23例不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予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慢性肾脏病(CKD)4-5期(非透析)患者免疫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探讨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对CKD4-5期非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收集来源于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CKD4-5期非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酌情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病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旨在探讨该患病人群的中医体质、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肥胖T2DM体质与证型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分析体质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防治肥胖T2DM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采取横断面调查,对2020年01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