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显著成果。依据行为手段的不同,盈余管理被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成为了研究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公司管理者更倾向于采取手段较为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使得真实盈余管理成为了当下高管层为躲避监管而操控盈余的首选,这些行为的存在虽然提高了当期盈利,但损害的却是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现有文献大多研究高管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当前众多企业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背景下,高管股权激励引发真实盈余管理显然更加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对高管股权激励制度引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高管激励的角度出发,论证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实证检验了高管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中选取2010—2012年发布股权激励预案公告的41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首先借鉴Roychowdhury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依据对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判断指标,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有40%的公司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小于零,有51%的公司异常生产成本大于零,有44%的公司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小于零;其次,利用前述实证研究的结果,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分别从高管股权激励的激励程度和激励有效期两方面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有诱发作用:股权激励的程度越大,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强;股权激励有效期越久,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明显。最后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改进高管股权激励、遏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对高管激励以及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