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的竞争力;农村教育则是关系着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改革。新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肇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虽成效明显,但随着整个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农村教育改革中的深层次症结亦逐步暴露,愈演愈烈终使改革困难重重。现行改革受阻伴随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若干问题一起使中国农村教育积重难返,而中国农村教育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又赋予了其巨大的历史使命,因此立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深刻反思和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尽快实现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刻不容缓。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遭遇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而成的。宏观方面的农村问题无疑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深层次原因却在于国家教育政策与基层教育实际的“脱离”和基层教育政策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背离”,具体表现在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四个方面。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这一客观现实无疑对农村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通过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分析,以湖南省洪江市作为具体个案,论文探讨了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农村教育改革战略性突破的具体路径。具体包括教育质量政策的“实际化”,教育体制政策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政策的“法治化”和教师政策的“市场化”。 教育政策实际功能的最大化、普遍化、持续化发挥,不仅仰赖于具体政策的重新制订,更需要执行、评价和反馈等等诸多制度的协调配合。以基层教育政策的调适为实践基础,实现其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协调整合,实现新世纪、新千年中国农村教育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