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运动减退、制动或肌肉去负荷可使骨骼肌发生明显的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对于临床患者及航天员的肌力、耐力、运动以及日常活动能力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开展废用性肌萎缩研究,探明其发生的机理,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等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肌肉废用”模型,是进行废用性肌萎缩研究的首要前提。常用的废用性肌萎缩动物模型有多种,其中肌肉去负荷和肢体制动最为常用。但是,关于这两种模型的比较研究,国内外迄今未见报道。实验研究中,肌球蛋白腺苷三磷酸酶(myosin adenosine triphosphatease,mATPase)组织化学、琥珀酸脱氢酶(succinic dehydrogenase,SDH)组织化学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免疫组织化学三种方法,常用于骨骼肌代谢酶活性的测定和肌纤维类型的鉴定,但有关这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 目的:比较大鼠尾部悬吊和后肢制动两种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对机体的影响和废用效果,为研究者选择实验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比较三种肌纤维分型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确定各自的适用范围。 方法:两种模型分别按时间设7d组、14d组和21d组。(1)观察实验动物的体重、脏器指数和比目鱼肌(soleus muscle,SOL)湿重体重比的变化;(2)利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彩色图像分析仪,观察比目鱼肌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的变化;(3)应用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SDH组织化学方法和MH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目鱼肌肌纤维代谢酶活性、MHC表达水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