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突触素(Syp)、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动态表达及褪黑素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神经细胞自我修复功能在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中的作用,探讨褪黑素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内源性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功能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褪黑素组。脑出血模型组、褪黑素组组内随机分为术后12h、1d、2d、4d、7d共5个时间点。采用Rosenberg法建立SD大鼠的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12h、1d、2d、4d、7d时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脑组织BDNFmRNA及SypmRNA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DNF及Syp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AP-43阳性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各组大鼠脑出血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褪黑素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示,(1)脑出血后1d时模型组BDNFmRNA转录水平升高,2d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7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褪黑素组脑出血后12h时BDNFmRNA转录水平升高,之后逐渐下降,4d时再次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7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褪黑素组BDNFmRNA转录上调早于模型组,且峰值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后1d时模型组SypmRNA转录水平升高并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7d时降至正常水平,褪黑素组脑出血后12h时SypmRNA转录水平升高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4d时再次升高,7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与模型组相较,褪黑素组SypmRNA上调峰值早于模型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1)脑出血后1d、7d时,褪黑素组GDNF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后1d、7d时,褪黑素组Syp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h、4d、7d时,褪黑素组GAP-43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褪黑素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功能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褪黑素可能通过上调BDNF及SypmRNA转录水平,诱导BDNF及Syp的高量表达,并可促进GAP-43的表达,从而具有促进内源性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作用。
其他文献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小学始建于1930年,近百年来,学校几经变迁,最终发展成为下设1所中心小学、3所完小的办学规模.rn2001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期刊
目的:既往对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尤其是基底节区的缺血性损害,多集中于对运动功能损害的研究。近年来对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成为研究热点,而急性及亚急性期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