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载体。在热贡地区,自然崇拜现象在各个民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当今社会的民俗的发展,特别是农耕民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然崇拜是人类自身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实践的范围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与之相关的农耕民俗更是断断不绝发展,但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新的文化变迁所替代。如文中细述,在原始农业社会中,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力与自然现象,许多自然崇拜的仪式也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研究热贡地区的农耕民俗,不仅可以挖掘出藏族原始时期的生产历史、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体现出藏族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也可以使热贡地区正在衰落的农耕民俗文化得到记录、保存。故此,本人尽自己绵薄之力,以热贡地区相村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热贡地区的农耕民俗及其特点作一个较详细的论述。对于农耕民俗的研究,国内外正处于发展研究时期。在国内,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对农耕民俗文化重视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著作。但是藏族农耕民俗文化的研究至今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对农耕民俗中的仪式以及农民对于仪式的理解和看法、仪式的功能和变迁等都还处于研究空白阶段。对于热贡地区的农耕民俗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农耕民俗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以前的民俗过程和意义的单一论述,正在转向更深刻的研究领域。现在又有更多的学者运用人类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研究方法,对农耕民俗进行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简要论述了热贡地区各农耕民俗的历史来源以及发展为主,虽然其中涉及很多研究空白领域,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还是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节。在这两个章节中笔者对农耕民俗中的口头农耕民俗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和分类,运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述。并结合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详细的叙述了热贡地区农耕民俗中各神灵的特点以及农耕民俗中的仪式信仰、民众对于仪式的理解、仪式的功能、仪式的变迁等。同时梳理了宗教与农耕民俗之间的发展关系和农耕民俗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需要特此说明的是,虽然一年的农耕民俗内容繁多,但对于一些已经研究发表出来的重复内容,文中尽量不会提及,本文主要论述内容以那些还没有被研究的空白领域为主。下面就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作一个简要概述。第一章首先简述了热贡地区的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等。而后对相村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下该村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类型、宗教仪式以及该村庄与附近寺院的关系等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第二章是以热贡地区相村为主,对该村一年当中的各种农耕民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运用相村的农耕民俗和附近其他村落的农耕民俗相比较的方式,试述相村一年四季中的农耕民俗及其各类民俗的历史来源、发展变化等。其中共分为五个小节。在热贡地区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紧密结合的民俗特点,表现得较完整和典型,祭祀活动贯穿于选地、砍烧、播种、收获等农事全过程。所以,作者就以此为例,对原始农业时代的农事祭祀作一些比较系统的考察。第一节是春季农耕民俗,主要论述了古往今来春耕仪式的发展变化和仪式崇拜神灵—“罗拉”((?))的来源、功能以及农耕民俗中“罗拉”与其他神灵之间的区别等。第二节叙述了热贡地区夏季的锄草习俗到抵抗干旱而举行的求雨仪式,以及相村求丰收的转经仪式等,并描述了夏季各种农耕仪式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现状等内容。第三节主要论述了秋季农耕民俗,其中首先讲述了相村在防雹仪式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和防雹仪式的分类等相村防雹仪式的详细过程,而后对热贡地区六月会的来源与命名,以及六月会与农耕民俗之间的关系作一个简要论述。其后,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秋收习俗的发展变化。第四节中阐述了冬季农耕民俗,在冬季由于天气问题很少有农耕活动,但藏族先民们还是利用严寒的天气就地取材,用干草烧土块的古老方法来做肥料。可是这种古老习俗在当地已经消声灭迹,不复存在。所以笔者只能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来探析藏族先民对于肥料的理解以及对肥料习俗文化的传承。第五节中结合马家窑文化和其他相关历史文物书籍资料以及当地农具的使用情况,阐述了从古代原始时期到解放前期热贡地区农具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第三章以热贡地区农耕民俗中的口头农耕民俗论述为主,本章中谈及了与农耕民俗相关的谚语、民歌和传说。按照内容的不同对这三种口头民俗作了简单的记录和分类。但是原始农业时代的宗教与传说、谚语、民歌都具有宽阔的研究领域,在这里不准备作全面的论述,只就对人类对自然认识发展的角度,对热贡地区农耕民俗的变化发展与特点等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由于时代的进步,很多农耕民俗,特别是口头农耕民俗几乎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面临消亡。本章中笔者通过访问当地农民,对一些即将濒临消亡的口头农耕民俗进行了记录与概括,对其民俗内容和民俗传承、传播方式等特点进行了总结。从细述对若干口头民俗的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地区藏民族的自然崇拜是与其农业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第四章是本文最后一个章节,也是本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农事活动与宗教活动的密切结合,是热贡农耕民俗的特点之一。无论从哪方面研究,热贡地区的农耕民俗总是和宗教以统一体的形式出现,从这些农耕民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地农民对于自然崇拜的形式,以及人们对于这些信仰仪式的看法。在这里自然崇拜是无处不在的,但绝不是盲目的信仰,更是有着明显的需求性和时期性。可以肯定的是直到现在,热贡地区的各农耕仪式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万物有灵信仰或者可以说该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到现在还处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的阶段。本章共分五个小节,第一节梳理了农耕民俗中神灵体系的特点,概括了神灵体系的多样性和人性化等特点。从开始时崇拜的个别的、具体的自然物到代表形成各类自然物的鬼灵,而后又出现了司管各类自然物的鬼灵或神的过程加以叙述。第二节中以农耕民俗中的各种仪式的特点论述为主,具体讲述了热贡地区农民对于仪式的看法和理解,以及仪式对于农民的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从热贡地区农耕仪式的内容来看,农民的信仰和祭祀方式最初只是单纯的祈求和讨好,以后随着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发展而慢慢加进了征服自然的积极愿望与象征手段的发展现象的特点。得出当地农民的对农耕仪式的认识是随着个人的文化背景、有教育程度、信仰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一定的区别,并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仪式的看法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节最后还以求雨仪式和防雹仪式等为例,阐述了热贡地区农耕民俗中各种仪式的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节中与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论证了农耕民俗与宗教文化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第四节叙述了农耕民俗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通过论述农耕民俗的衰落形势、形成时期及其原因来总结和评析民俗衰落的社会原因和人为原因。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建议性的提出了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