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梦魇下的文化身份认同——论孤岛时期张爱玲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与复杂性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2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身份认同是五四新文学以来的重要内容,亦是贯穿中国文学史上始终未曾中断的线索。文化身份的书写既是作家个体经验与当时文化认同失落的社会心理结构的融合物,还承载了作家对于民族文化建构、人类生命理想方式的探索与追求。本文以孤岛时期张爱玲文化认同的艰难与复杂性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身份认同史为脉络,试图纵向上从晚清以来的历史语境角度出发,一直延伸到上海沦陷为孤岛的三四十年代;横向上则从张爱玲所处的历史时代、身家背景和生活经历,以此为焦点逐渐辐射到她周围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芸芸众生,从小说和散文双重文本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的详尽考察了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三四十年代,由于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杂糅的混乱局面,造成了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身份失落现象。以期揭示“中国现代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史”的结论。   本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从“身份认同”概念的进行界定和辨析,申明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的文化身份认同的背景进行概述,并阐述了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写作因由和动机。第二章从文本具体语境出发,多层次广角度的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相互博弈下的身份危机;中西文化博弈下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矛盾冲突下的身份危机。第三章通过对作家对于殖民文化、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对待五四文化等多种文化冲突的态度对比之下,彰显出作家在多重文化碰撞中的所做出文化认同的最终抉择,以此来建构理想的文化认同身份。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作家理想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及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诗学集群或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以叶燮为代表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诗学思想,其生成与演变进程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文学与政治是20世纪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话题,在中国社会被强行置入西方现代化进程后,“革命”成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手段,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革命性”
平话是广西境内最主要的汉语方言之一。平话在广西地理分布较广,使用人口也较多。由于平话的内部存在差异,平话又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两大片。在以往的平话研究中,主要着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