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经过多轮次油气勘探,勘探目标逐步由常规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或非常规油气藏转变。大庆长垣以东地区的扶余油层已经发现了连片的油气藏,而长垣以西的扶余油层还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古龙凹陷全区的扶余油层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系统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因此,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岩芯、测井、钻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探索适用于古龙凹陷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统一高频(五级层序)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相模式,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在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共识别出13个层序界面,其中三级层序界面3个,四级层序界面3个,五级层序界面7个。分为沉积不整合面、湖泛面(初始湖泛面及最大湖泛面)、水进层序界面、加积型层序界面4种类型。根据层序界面的不同性质、内部构型及沉积相序的分布特点,可将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划分成两种类型的体系域,即层序界面SB2和SB21所控制的层序SQⅡ1-q4为水进体系域(TST),层序界面SB21和SB22所控制的层序SQⅡ1-q3为低水位体系域(LST)。在四级层序格架的约束下,利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划分原则,结合54口探井的岩芯测井资料和7横6纵井震结合剖面,建立了SQⅡ1-q3、SQⅡ1-q4扶余油层古龙凹陷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沉积微相的划分标准,依据垂向沉积旋回特征,明确了古龙凹陷扶余油层五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发育特征,精细刻画了五级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探讨了坡折带对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以及各级层序界面对沉积相和砂体的控制。研究表明SQⅡ1-q3沉积时期处于沉积基准面下降时期,在河流相沉积大环境下零星发育了小型浅水湖泊,沉积主要以河流相和浅水三角洲相为主。到了SQⅡ1-q4沉积时期,随着沉积基准面不断上升,湖泊面积逐渐增大,沉积环境向浅水三角洲相和湖相转换。总体上随着沉积基准面的上升砂体逐渐减薄,砂体类型也由曲流河及浅水三角洲向湖泊演化,平面呈环带状、纵向呈正旋回特征。古龙凹陷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点坝、河口坝和席状砂五种沉积微相类型。以地震沉积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波形差异反演和地震波形差异模拟反演等手段开展沉积体系展布及砂体预测研究,建立地质体地震识别模板。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为曲流河道砂体、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分流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连续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扶余油层主要的储层砂体。通过成藏分析,认为准层序地层、沉积相展布特征是研究区成藏的主控因素。总体上,层序地层控制沉积相带及砂体类型及分布,沉积相带及砂体类型决定了圈闭的类型,圈闭类型与断裂发育及构造背景共同控制了该区油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建立了4种类型油藏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不同类型油藏分布规律,为寻找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