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前的农业而言,分散的一家一户土地高度碎片化的生产模式,是与粮食稳定,家庭温饱联系在一起的,却很难实现农村、农民更进一步发展。只有提高农作劳动生产率,释放农村人口红利,增加单元可耕地效益,农村才会有发展的动力。当前农业发展之路是:稳定目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可耕地保护制度,赋予农民对原有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权益及享有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家庭农场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要求,有效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更加高效、经济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家庭农场是在以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耕地通过土地流转向种地能手承包大户和经营大户集中,实现现代新型农业规模化、农业企业化发展模式。家庭农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因而具有制度连续性,并符合各地区的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从全国各地实践看,家庭农场与西方欧、美等国的大农场、私有化有明显的区别。短期内,我国的家庭农场小规模、精耕细作特征不会有根本改变。在组织形式上,家庭单位依然是较为适宜,但比起目前一家一户高度均匀的耕作模式,则会有较大的发展改进,有效吸收小农经济的优点和现代农业的长处。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阻碍。那么,家庭农场发展如何更合理,模式怎么更科学,以达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效果,成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并寻求破解的难题。本文介绍了家庭农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总结出我国家庭农场的主要模式,运用实践调查和理论结合的方法对延津县魏邱乡进行调研,探究该地家庭农场先进经验和典型的做法;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成果尽快惠及广大农村、农民。